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12月19日下午,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在北京举办“荣格《红书》学术研讨会暨新书发布会”,揭开了心理学家荣格遗作《红书》的秘密。
中国研究荣格的第一人、著名心理学家申荷永说:“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推出《红书》新的中文版本,邀请在英国随《红书》编辑者索努•沙姆达萨尼攻读博士学位的周党伟翻译,不仅增加了索努的导读和注释,而且严格校正《红书》翻译中的准确性,这对于阅读《红书》十分重要。”
1913年是荣格生命中关键的一年。他在这一年开始进行一项自我实验,并一直持续到1930年,这项实验就是后来众所周知的“直面无意识”。在这项实验的过程中,他发展出一项技术,可以借助它“到达(他的)内在过程的底部”,“把情绪转译成意象”和“抓住活跃在……‘地下’的幻想”,后来他将这种技术称为“积极想象”。
荣格首先在《黑书》中记录自己的幻想,后来对这些文本进行修改,并加入对它们的思考,随后将修订后的内容用花体字誊抄到一本名为《新书》(Liber Novus)且用红色皮革封皮包着的书中,并配上自己的绘画。这本书一直被称为《红书》。
《红书》可以被视为荣格的私人日记,荣格曾为它花费16年时间精心雕琢,将它视为自己后期著作的核心与关键来源,却又令人费解地突然中断了继续写作,将之束之高阁。直到荣格去世后几十年,荣格继承人协会才授权委托资深荣格学者索努•沙姆达萨尼进行编辑、翻译、出版。

自1962年起,C. G. 荣格的《红书》已广为人知,但直到今天才得以出版。这本充满神秘色彩的“时光之书”,为充分理解荣格的作品开创了一个新纪元。不论是它在荣格一生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还是作为一件艺术品,《红书》的出版都堪称一个里程碑。
周党伟硕士师从申荷永,博士师从索努?沙姆达萨尼,沿着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方向一路深耕细作,不断探索,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一字未删的最完整版《红书》。周党伟说,自己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最艰巨的挑战之一,就是他导师索努的注解??也是这本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这将近20万字注解,读者就找不到《红书》的脉络。荣格的语言本就晦涩难懂,再加上旁征博引、大量隐喻,每一个句子都着实不易。”
为此,周党伟甚至尝试通过背《诗经》来体会古代语言的特点,经历了最挫败、最无力的低谷,前后花了两年多时间,才完成这部作品。而他的导师索努为《红书》花费了13年的时间,专注只做这一件事。
心理学自开创以来,从来没有哪一本书像《红书》这样,从开始写作到出版面世,历经如此漫长的岁月和波折。也很少有著作像《红书》一样,在未曾出版之前,就对20世纪的社会和思想史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洪炜觉得,《红书》是荣格对人们心灵的一种探索,“那些意象的产生并不仅仅只是想象的活动,它是在心理世界中实际发生的事情,是真实存在的。每个人讲内在痛苦的时候,那就是真实的痛苦”。(文化副刊部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