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心理辅导抚平民警心理隐伤
□ 本报见习记者石飞
□ 本报通讯员钱兴重桂正宇
简洁、舒适的装饰风格,功能齐全的专业工作室;生理心理测试仪、生物反馈放松治疗仪等高端科学测查设备……这是《法制日报》记者近日在云南省公安厅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看到的场景。
服务中心为云南省公安民警提供心理训练、咨询、危机干预等服务。据了解,服务中心运用心理测评软件,目前已建立两万余份民警心理健康档案。
钟某是昆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一名交警,2013年一场交通事故,现场太过惨烈,尽管不愿回忆可怎么也忘不掉。清理现场后,他呕吐了半个小时,觉得自己快崩溃了。直到现在,他都不吃动物内脏。
昆明市公安局西山分局心里咨询师文玲告诉记者,这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遭遇巨大痛苦后,一些人会因应激反应而无法恢复为平常的自己,甚至会随着时间推移更加糟糕,过去的经历会在头脑中不时闪回。钟某就属于这种情况。
文玲说,警察队伍里这样的创伤并不少见。工作的危险性不仅可能给警察带来较高的心理压力,甚至可能导致心理创伤。
2008年,公安部要求警力在3000人以上的公安机关建立民警心理健康保护工作机制,一时引发不少关于警察心理健康的研究。2009年年底,云南省和昆明市成立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然而,一些警察对此十分忌讳。
文玲分析说,因为职业特点使然,一些民警潜意识里认为:“我是老资格了,都是我问别人的秘密,别人怎么可能问得出我的秘密。”
让文玲为难的是,她必须遵守心理咨询师的原则,要等待求助者,而不是主动上门。
工作中,公安民警常常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必要时使用武器甚至要开枪。然而,一些民警开枪时、开枪后,也会面临心理困扰。
云南省公安厅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专职心理咨询师郭卿介绍说,民警开枪属于刺激十分强烈的突发事件,开枪后出现紧张情绪十分正常,这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不但能有效缓解压力,还能增强民警以后合法用枪的信心。
2015年10月22日,民警王某抓捕一名盗窃机动车犯罪嫌疑人时遭到拒捕,嫌疑人开车来回撞击抓捕民警的车。王某经鸣枪警告无效后,开枪击中嫌疑人。
此后差不多一个星期,王某夜夜失眠,一闭上眼睛,脑海中就会出现当时的画面。长时间失眠导致他的眼睛红成了“桃子”,还出现手脚肌肉僵硬的情况。
单位领导获知王某的情况后向昆明市公安局心理服务中心寻求帮助,最终在心理咨询师缪蒙的帮助下,王某的心理恢复正常。
缪蒙告诉记者,王某的案例表明,部分民警还没有形成出现心理困扰时找心理专家疏导的职业习惯,也反映出建立民警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必要性。
据介绍,昆明市公安局西山分局心理服务中心2009年成立以来,曾长达数月跟踪辅导多名开枪民警及其家人,目前,这些人均已回归正常工作和生活。
云南省公安厅政治部教育训练处处长孟娟介绍说,重视和加强警察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国际警察队伍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发展趋势。开展心理服务工作,是公安队伍建设主动适应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进步、服务公安中心工作的必然需求,也是从优待警、建设幸福警队、推进队伍正规化建设的一项具体措施,要让心理服务成为民警的一项基本福利。近年来,云南省仅在16个州市心理服务工作上,已累计投入经费百万余元。
据了解。目前,云南省有近200名民警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其中21人专职从事民警心理服务,这部分民警成为推动云南省民警心理服务工作的中坚力量。
孟娟说,近年来,在中缅边境维稳、西双版纳“泼水节”安保以及处置“10?22”群体性事件、“3?01”暴恐案件、人质劫持案件、高速公路重大交通事故等事件中,云南省公安民警心理健康中心均迅速组织心理咨询团队系统有序地开展了最长半年、最短一个月的危机干预工作,有效缓解了队伍的紧张情绪,促进了队伍战斗力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