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命时报》结缘,不觉已有12年多。在此,我首先向《生命时报》深表敬意!
自1993年来到香港工作以来,我就一直视科普写作为自己的使命,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响应了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教授的号召。塞利格曼教授于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并在就任演说中提出了两个目标:一是把心理学变得积极起来,二是把心理学推向社会。20多年来,这也一直是我对自己学习心理学、实践心理学的期盼。
在此,我感谢《生命时报》,给了我施展自己抱负的平台。12年来,我陆续在《生命时报》发表了许多有关心理健康的文章,也多次接受了《生命时报》记者的采访。其中最得意的就是发表了爱情心理学的组文,包括《爱情是一面镜子》《嫉妒是爱情的温度计》《男人小心眼是智慧》《失恋不自恋》等。在此基础上,我后来撰写了《爱情中的心理学》。所以,我十分感谢《生命时报》给了我最初的推动,让我在“把心理学推向社会”的实践中不断有新的突破和喜悦。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富裕,心理学越来越成为一门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显学,它不仅可以帮助世人增强对自我和他人的了解,还能帮助世人加深对幸福和健康的理解。祝《生命时报》在未来的岁月中起到更好的桥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