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就在今年11月底,贵州大学刚刚做完对2015级新生心理发展状况的研究分析报告。报告显示,今年占新生总人数较大比例的农村地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乐观,反而省会、直辖市的学生需要给予更多关注。
1.适应环境和人际交往障碍有所上升
说起此次贵州大学新生心理测评,贵州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冉龙彪感觉十分欣慰。因为新生们已经逐步从以前的拒绝,不愿意参与测评,转变到主动接受测评。
“在2008年以前,说到做心理测评,很多学生还是不愿意接受,怕自己的心理问题暴露在众人面前。但是近几年,通过学校的一些正面宣传,98%以上的学生主动接受测评。”冉龙彪说,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以前有学生走到心理咨询室门口,纠结半天,又回去了,但是现在情况有了明显的变化,学生愿意主动到心理咨询室找他开解。
据冉龙彪介绍,此次普查人数为10736人,实际人数为10382人,测试率达98.13%。采用 的 是 《 症 状 自 评 量 表SCL90》,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学生在网上自行做题,电脑进行剖析心理问题。每个学生有自己的账号、密码,个人档案,私密性做得很好,除了心理中心的老师,没有任何人能看到测试结果。
此次测试结果有大约200个学生分值在210分以上,这部分会进入“约房”,也就是心理咨询室,建立咨询关系。在这200个学生中,又有50左右有中度症状,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倾向和焦虑因子。通过普查和抽查筛出来的个体,中心会在保密的情况下联系学生建立咨询关系。根据学生自身的状态、表现来确定咨询时间、次数,直到症状恢复消除。
通过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强迫症状、适应性障碍、人际关系敏感、自卑,焦虑抑郁”是新生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而相比往年,“适应性障碍、人际交往障碍”有上升趋势。
与往年不同的是,占贵州大学2015年级学生总人数较大比例的农村地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时乐观的,反而省会、直辖市的学生应予以更多关注。在躯体化、焦虑、抑郁、强迫、偏执、精神病倾向各项因子中,城市学生标准分均高于农村地区学生。
而从独生与非独生新生普查对比结果看来,在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会退缩、性心理障碍、强迫、精神病倾向等8个维度上,非独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隐患显著高于独生的新生,而在依赖维度上,独生子女的心理依赖性上要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从男女角度而言,男生较女生而言各维度分值较低,尤其在社交退缩、性心理障碍、依赖、冲动自卑等症状上显著低于女生,说明男生与女生在心理情绪方面,女生波动较大,女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
2.每栋宿舍楼都有心灵使者“近10年来,通过我们的普查,贵州大学有193位学生有很严重的心理困扰,甚至有自杀倾向,但都通过心理咨询室与学校的配合,基本都干预成功,杜绝了悲剧的发生。”冉龙彪说,还有少数走在犯罪边缘的学生,也被纠正了回来。
冉龙彪还记得,大概是2013年,一位女同学因为男朋友有了第三者要和她分手,于是女同学特别无法接受,纠结了两个月,准备买浓硫酸去泼第三者。后来通过冉龙彪对她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用了三周的时间,成功将女孩心理疏通,放弃了犯罪的念头。
“其实除了一对一的心理咨询,贵大在心理教育做出了诸多的举措和努力,无论在全国、全省,贵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优于其它高校。”冉龙彪说,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有五级联动机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是服务体系的第一级。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咨询、危机干预等工作的规划与实施;学院兼职心理辅导员是服务体系的第二级。负责本学院(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开展,并配合校心理咨询中心做好各类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及处理工作;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灵使者”是服务体系的第三和第四级。主要配合校、院(部)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心理健康知识最基层的传播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家长是服务体系的第五级。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及时把个别学生的情况反馈给家长,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同时,与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等相关机构密切协作,在心理评估、危机干预、咨询转介等方面形成工作通道。
贵州大学通过建立以校、院、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和“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与活动,针对有心理健康症状的学生进行跟踪、预防、建立心理咨询关系,消除他们的症状与表现。
此外,学校大力建设心理咨询专家队伍,现有国家级心理咨询师16名、专职心理教师10名,兼职心理教师48名;充分依靠学生工作队伍,在各学院设1名心理辅导员,设1名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楼栋设1名“心灵使者”。
冉龙彪说,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教育为主,咨询教育为辅。旨在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普及,使学生抛弃对心理健康不正确的认识和偏见。进一步建构大学生心理障碍预防、咨询以及危机干预机制。开展学生心理将康普查,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有针对地对心理维度偏离正常指标的学生进行跟踪约访,特别是要建立学院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会、宿舍心灵使者、学生家长与心理咨询机制、社会专业诊疗机构等心理危机联动机制。做到“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