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逸平在为来访者做心理咨询。深圳晚报记者 陆颖 摄
在城市的光鲜外表下,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这些无法向别人宣泄的情绪,在心理咨询师这里找到了出口。
深圳晚报记者 张金平
林逸平的心理咨询机构位于深圳闹市区。在一栋大厦的31层,每一个房间都布置得温馨简洁??柔软的沙发,蓝色的窗帘,窗外的光线投射过来,房间里就如大海一般平静了。
她48岁了,留着一头黑色的长卷发,穿着湖蓝色的棉麻长裙,身形高大但不臃肿,对人说话的时候声音轻轻的,有着中年女人的知性和优雅。
在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里与来访者一对一谈话??这是她从童年起就期待的工作。她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透过人们心灵的困惑来了解这座城市。
林逸平每周要接待10个左右的来访者,服务时间累计超过一万小时,这是一个很高的数字。来这里进行心理咨询的人,一部分是孩子,但更多的是青年人,他们大多在25岁到35岁之间。
欲望、压力和不安全感
“深圳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从人口稀少到拥挤的大城市,这里没有传统的地方主义概念。全国各地的人重新在深圳建构新的家居,适应新的环境,加上改革开放后,我们从物质的贫乏到追求物质的满足,对金钱欲望狂热追求,心理空虚却越来越强。高楼效应带来人们的压抑感,新城市的不稳定感,不安全感,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紧张,生存环境的焦虑随之产生,人们需要心灵上的安慰和倾听。所以在我们行内有一种说法:深圳的朋友们绝大多数都
带有心理创伤。”这是林逸平帮助众多人解决心理问题后得到的外在原因,更多的原因是接受咨询者自己的内在。
林逸平7月刚刚从伦敦学习回来。在伦敦,到了打烊时间,店家一定不留客人在店里,不管他买了多少东西。在周末,更多时候是一家大小去公园、博物馆或艺术馆。那里的人们更愿意把工作与生活分开,给心灵一个调试的空间。
在深圳,这样的生活是不现实的,周末的时候,大部分人都在逛街、狂欢,还有更多的人在写字楼里加班。
来找林逸平的年轻人,有的抑郁,有的狂躁,有的因为失恋而放弃自己,有的因婚姻问题被胁迫,有的因工作压力而郁郁寡欢……在城市的光鲜外表下,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这些无法向别人宣泄的情绪,在心理咨询师这里找到了出口。
在这些咨询者看来,城市不是把他们逼入绝境的原因,但林逸平不完全认可,至少她自己的经历说明,一座城市与人的心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人的心灵是需要建设的
在没有来到深圳之前,林逸平眼里的世界是平和又安静的。
她出生在中药世家,家里药书一摞一摞的,一家人住在美丽的西湖边上。不用上学的时候,拿本书坐在西湖边上看,看累了,就和朋友们一起转蝴蝶捉迷藏,晚间到江边看船家上岸,在江边找螃蟹。这是她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13岁的时候,跟随着父母一起前往深圳。在这里,林逸平完成学业,成家立业,也经受丧父之痛。也是在这里,她决定放弃之前的职业,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
林逸平跟很多第一代跟随父母移民深圳的孩子聊过,他们大多都已人到中年,他们来深圳不是自己的个人选择,他们和林逸平一样??一般都是在寒假或者暑假,父母简短地通知一声,没来得及和同学们告别,就离开了熟悉的城市,来到一个没有熟悉的朋友和同学的陌生土地上??这里遍地黄土,没有树木,到处都在建设中,而他们的父母随后也会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无暇顾及到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来深圳的人,他们虽是自主选择,但他们面临的问题不比我们这些跟随父母来这里的少。”林逸平说。
来深圳后,林逸平的生活也随之被繁忙的学习生活和随后扑之而来的变化而改变,她没有多少时间去学习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也似乎遗忘了??人的心灵是需要建设的。直到父亲去世,林逸平才意识到自己应该拥有管理自己内心的能力。
重拾心理学寻求内心平静
10月26日上午,林逸平接待了一个因失恋而失去生活兴趣的女生,这位女生的家庭条件和自身条件都很不错,因为男友在分手时说:“你不是我要找的那种女生”而怀疑自己的能力。
“来我这里咨询的大部分女性,面对感情问题,问我最多的一句话是,我要怎么做,才能讨好另一半。”曾经,林逸平也认为,依附于他人,生活就可以一辈子安安稳稳。
在传统的家庭里,林逸平被要求要成为一个“三从四德”的女人,听父亲的话,顺从丈夫的想法。
1996年,父亲去世后,林逸平曾一度郁郁寡欢,她甚至专门坐飞机飞到灵隐寺,为了去上一炷香,以寻求内心的平静,解除失去至亲带来的痛苦。
当她再回到生活中,林逸平发现她依然无法摆脱这种充满云翳的情绪,她时刻都走在面临崩溃的边缘。这时候,她开始尝试学习心理学,她想寻求一种解决自己内心的方法,并利用它来帮助他人。
林逸平放弃了外贸企业的工作,成立家庭教育工作室,开始从事儿童“学困生”的指导工作。这样的工作,林逸平做了10年,直到2007年,她拿到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开始一对一个案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