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晓彦
●调查: 心理咨询 老年人接受率仅2.8%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给笔者独家展示了一份关于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与需求的调研报告。调研随机选取北京市8个街道43个社区,获得2000份老年人有效问卷信息,掌握了社区老年人服务的实际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解闷聊天等精神慰藉服务方面,70至79岁年龄段的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和失能老人,对此需求最大,需求量达到40.3%。 此次调查除了调查老年人在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程度之外,还统计了老年人在一年内接受社区服务的情况。结果显示,43个社区中74%都设置了老年心理咨询室,然而在这些已经设置了老年心理咨询室的社区中,有95.5%的老人并没有接受解闷聊天等精神慰藉服务,一年内只有2.8%的老人经常接受、1.7%的老人偶尔接受。由此可以看出,老人在精神慰藉方面有相当高的需求率,社区给予的供给率并不低,但老年人的使用率或者接受率却很低。
●探访: 心理咨询日 一上午没老人进屋
专门设置的老年心理咨询室,老年人为啥不用?笔者在北京东三环劲松桥附近的一个社区居委会找到一间老年心理咨询室。说是咨询室,倒不如说是一间办公室。落地透明玻璃,一张长桌,几个凳子,狭小的屋子恨不得要侧身才能通过。 除了心理咨询,这里还是社区法律服务室和信访接待室。玻璃门上贴着一张排班表,法律咨询、信访接待和心理咨询被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段。 正赶上当天是心理咨询日,可笔者一打听,一个上午都没有老人踏进这屋。居委会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所谓心理咨询,也就是和居民聊一些家长里短,“哪儿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呀?给老人们做思想工作的就是我们工作人员自己。” “如果我进去做心理辅导,这么大的透明玻璃,外边人不都知道我有病了?再说,这些孩子都挺忙的,想唠嗑的时候找别人就行了。”一位老人的话道出了心理咨询室利用率低的原因。 其实社区居委会也有自己的苦衷,首先就是场地问题。居委会办公面积不大,一再缩减之后才腾出了这么一间小屋,还得一室多用。另外,设置老年心理咨询室是基于市里“九养政策”中“精神关怀”而建立的,但因为没有额外的经费请专业心理咨询师,结果只能是工作人员陪聊,根本谈不上专业心理疏导。
“话聊”不一定能“话疗” 需要专业医护人员介入
实际上,老年人不是不想咨询心理问题,而是很多心理问题通过面对面的方式很难说出口。 北京老年爱心传递热线创始人徐坤告诉笔者,因为心病难以启齿而抑郁的老人有很多。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曾做过统计,我国城市社区老年人抑郁情绪问题的检出率为39.86%。徐坤说,对3.5万个老年人心理求助电话的统计分析显示,48%有抑郁情绪的老人是因为长期独居的孤独感引起的。 徐坤说,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老年人会把心理疾病划到精神疾病范畴,总认为那些是疯子、脑子有病的人。因此让老人在公开场合接受心理咨询,并不符合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解决老年人心理问题不能片面地认为,设一间心理咨询室,找几个陪聊的人就能解决。“话聊”不一定就能“话疗”,还是要针对不同心理问题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王红博士认为,老年人心理疏导在发达国家比较普遍,需求很大,利用率也较高,并且也较为正规,但是在我国还算是个新兴事物。由于社会认知的差异,心理疏导容易被笼统地看作是精神疾病而被忽视。实际上,对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不仅十分有必要,而且还需要根据他们的需求进行细致的划分,需要专业医护人员介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