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网记者 马岳君 实习生 柴娜娜
旖旎的KTV包厢灯光闪烁,阿丽(化名)坐在沙发上,双眼紧盯桌上的各式毒品,手几次举起又放下。经历40多分钟的心理煎熬,阿丽终于成功走出了拒毒训练室……
这是记者近日在山西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下文简称女所)中看到的真实一幕。
从2009年5月开始,女所就一直将心理干预戒毒作为工作重点。山西省戒毒管理局局长白震告诉记者,随着生理戒毒的日渐成熟,生理戒毒已不再是戒毒工作的难点,心理戒毒才是戒毒工作能否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女性吸毒者,由于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性,吸毒后更易产生焦虑、抑郁、敌对等负性情绪和心理问题。”
2012年初女所心理矫正中心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与山西医科大学一起,共同开展心理戒毒及防复吸专项课题研究工作,“我们先后投入几十万元购置较为完备的设备、仪器,并组建了一支心理咨询团队,目前已聘有专兼职咨询师15名、咨询师志愿者累计约56名。”所长王敏这样告诉记者。
二大队的温霞(化名)刚进所时抱着混日子的心态,“快五十岁的人了,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毒还咋戒啊?”上完心理咨询课后,温霞却在自己的心理健康课感悟中写下这样的话,“老师说得对,戒毒不难,关键是自己心理作怪,我要戒毒,我要过正常人的生活,做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做一个合格的母亲。”
“心理干预抓住了戒毒工作的牛鼻子,对症下药,”,政委张雅琴介绍说,新学员入所后,所里会首先对她们进行一次心理测试,然后根据测试结果,在其自愿的前提下,进行心理“6+1”模式的干预,所谓“6+1”就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表达性艺术治疗、防复吸教育、拒毒训练等六个方面进行心理干预,并在戒毒人员离所后,通过随访照管,继续进行心理咨询和生活帮教。
“每一个阶段固定由8到12个课时组成,每个课时2小时左右,”女所心理矫治中心主任王凤兰补充说,女所心理干预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科学化、系统化、长期化,“可以说,戒毒人员从入所到离所的几年间,心理干预贯穿始终,这样,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前文中的阿丽在二十出头时便沾染上了毒品。复杂的成长环境使她早早辍学混迹社会沾染长达六、七年之久。刚入所时,2小时的个体心理咨询她根本坐不住,每隔十几分钟便要换一个姿势,性格易激惹、自称“野孩子”的她不服管教,与所内人员吵架、抗拒治疗。经过一系列心理干预,咨询师明显感到了她的变化:主动去找咨询师约谈,冲动做错事后向别人道歉,甚至在咨询师的帮助下与断绝十多年的父亲痛哭和解。2013年7月底,薛某结束强戒期,回归社会。而今已为人妇、为人母的她经常在微信朋友圈发表自己的最新动态,与管教干警们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
据统计,经过一系列的心理干预办法,接受心理干预治疗的戒毒人员在戒治心态、人际关系、习艺劳动、自我接纳及戒毒信心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学员主动咨询预约率达90%以上,提前解教率最高达到26%,2014与往年相比增长了10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