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已有8000余位心理咨询师
从关心身体健康到关注心理健康,人们对健康的认识逐步提高。缘于这个原因,上海市出现了一个新兴的行业――心理咨询。据新近成立的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统计,经三年的培训,上海市已有8000余位持证的心理咨询师。 这些获得国家职业资格的心理咨询师,大部分都有职在身,他们有的是医生、教师、律师,有的是警官、军官,有的是社区工作者和企事业单位人事干部。经过心理咨询专业的培训,他们把这方面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比如,在本市的大中小学逐步设立心理咨询室;在医院里开设心理门诊;监狱干警在掌握了心理咨询技能后,能更有效地改造在押人员;公安干警则能运用心理学知识侦破案件;而社区工作人员学习了心理咨询的知识后,可用来纠正吸毒、刑释人员的心理偏差。 处在高速发展中的中国社会,充满着希望也面临种种危机。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会长王裕如教授认为,“急”是我国社会的心理特征,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承受着发展的忧虑、生存的焦虑、竞争的压力。忧虑和压力使人们高度紧张,这一方面可以造就天才,促使人们发挥潜能并持续成长,另一方面也可能摧毁人的能力、消沉人的意志,把人带入病病灾灾,甚至犯罪的泥潭。她说,心理问题是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一部分人能自我减压、调适心情,而相当一部分人则无法摆脱心理阴影,需要进行心理援助。 什么叫做心理咨询?王裕如教授用几句话作了解释:“心理咨询师站在前来咨询者的立场上,对来访者没有任何成见,认同他的痛苦,设身处地帮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给来访者倾诉的机会,让其能够宣泄出自己的苦闷和烦恼,从而达到平和放松的心理境界,引导人们正确地认知社会、面对生活。” 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人们的口袋里有三张名片不可少,一张律师的,一张牙医的,一张心理咨询师的。人们一旦遇到情绪低落、情感挫折、环境不适等心理问题,就会向心理咨询师求助,心理咨询师则运用专业知识化解其不良情绪。有关心理学专家说,虽然本市心理咨询行业刚刚起步,但表明我国社会已开始关注人们的心理健康,以此提高生命的品质和生活的质量。 经上海市社会服务局、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的大力支持,上海心理咨询行业协会于今年成立后,以促进社会和谐,创造美好生活为宗旨,已吸收会员单位62家,其中心理咨询中心32家,高校、中小学和科研机构17家,医疗机构、精神卫生中心4家。融合了8000余位心理咨询师的协会提出:心理学的科学普及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体现,他们还将深入社区开辟孤寡老年谈心、病床边的临终关怀、家庭婚姻心理疏导等公益服务。 据了解,上海市已进入心理咨询职业化的初始阶段,有很少一部分心理咨询师开始市场化操作。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明明是心理咨询机构却只能挂名“教育咨询”、“管理咨询”或是“投资咨询”,收费标准、服务质量也缺乏统一标准。为改变这种无序的状况,推进行业健康发展,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正在着手制订本行业的职业规范,包括行业伦理、咨询价格、准入机制等。

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会长王裕如教授为来访者作心理辅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