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找回密码   
 
资 讯
 
服 务
 
 
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培训
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培训
   心理在线--您的心灵家园 、成长乐园! 心理咨询预约客服电话:010-62205655、84722258、86868848  
   首页 >> 资讯>> 心理万象

 

大学生“宅”死家中谁是祸首?
2012-03-29 10:50:04    作者:杨玉燕

教育话题

  还记得小时候有一个故事:妈妈要回娘家几天,将一个大饼套在傻儿子的脖子上。傻儿子吃光了嘴边的大饼却懒得将饼子转动一下,结果饿死了。没想到这样的荒诞故事今天竟然有了现代版。

  近日,大学生王小林宅在家中14年直至饿死的报道,尽管是一件个案,但也足以引起人们对当前教育现状的思索??我们的教育究竟是培养有理想、有文化的劳动者,还是培养好吃懒做的寄生虫?蝼蚁尚且偷生,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怎么竟能饿死家中?本刊特邀请天津师范大学李百珍教授、耀华中学张丽珊老师以及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李凤堂副研究员三位专家从不同视角,分别剖析该事件对当今教育本质的思考。

  事件回顾:

  昔日大学生竟“宅死”家中

  据媒体报道,2012年3月12日,湖北十堰郧县杨溪铺镇刘湾村发生了这样一幕惨剧:因不愿工作,“宅”在家里长达14年之久的村民王小林被发现死于家中,疑是饿死。这一报道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大家所热议的并非只是“饿死家中”这个事件本身的荒谬,更是因为这个“懒汉”还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报道称,王小林的启蒙老师回忆,他上小学时就是个聪明、有悟性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还在一次数学竞赛中获得过全县第三名。除了学习成绩突出,王小林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直是班长,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直到第一个考上大学。上大学期间,王小林的姐姐为了他完成学业早早辍学在家,父亲在他读大二时去世。

  1995年,王小林从荆州师范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郧县一所中专教书。但是,因为不满学校的安排,没多久,他就辞职不干了。回到家,王小林很少帮助母亲干农活,甚至在与母亲发生争吵时将母亲打成骨折。母亲对这个儿子彻底失望了,住到了女儿家。此后,王小林无人管束更加懒惰。他整日在村里闲逛,不但不愿意干农活,甚至自己连饭都不做。姐姐每次来看他,都给他买些吃的,家里东西吃完了,实在饿极了就到别人家菜地里拔点菜吃。一位邻居说:“王小林几乎只吃蔬菜,全是生吃。就连红薯叶也大把采着吃。”就这样,王小林一“宅”便是14年, 3月12日,当邻居再次透过窗口看到他时,他的身体已经僵硬,没人知道他是哪天死的。

  问题揭示:

  学生学习成绩好,便万般皆好?

  三位专家均表示,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对孩子的评价绝不能仅仅只看成绩,更不能因为对于成绩的过分关注而忽略对孩子优良性格、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塑造、教育与培养。

  李百珍认为,“宅男之死”事件反映了当今教育对“好孩子”的评价标准的偏颇。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学习好,一好百好;学习差,一差百差”成了评价学生好坏的潜规则,以致于教师、家长忽略了王小林身上存在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不爱劳动、耐挫折能力薄弱等潜在的性格欠缺,没有及时给予矫正,以至大学毕业后在中专教书时遇到一些挫折就辞职不干,宅家14年,生活不能自理“不愿意干农活,甚至自己连饭都不做”,最终宅死家中。李教授表示,探究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无非仍是中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在不少人脑海中太根深蒂固。像王小林这样的人,以为考上了大学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觉得自己是村里的凤毛麟角,事事都得顺着自己,一旦不如愿就失去了生命的信念。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有一个普遍的共识:“人生最华彩的年华就是学生时代,成绩好往往掩盖了很多缺陷。”张丽珊也认为,一个学生突出的学习成绩往往会让学校、老师和家长忽略对其情绪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世界观的培养。

  “这种只关注学生成绩的教育观念是亟待改变的。分数固然重要,但比分数更加重要的是孩子的生命健康。而这里的生命健康,并非仅指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的健康及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李凤堂分析道。

  观点碰撞:

  生命的代价,该由谁埋单?

  李凤堂:理论脱离实际,使得孩子好高骛远

  在李凤堂看来,王小林大学毕业后不愿工作,一直宅家至死,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她认为,当前教育的最大弊病就是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时间太长,而社会实践活动太少。也就是说,学生“说”的机会和“说”的能力普遍强于“做”的机会和“做”的能力。其结果是容易造成孩子“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毛病,小的事情不屑做,大的事情做不来,长期以往,孩子就因缺乏成就感而产生自卑心理和退却心理。就像王小林一样,对待工作高不成低不就,这种现象在当前并不个别。

  李百珍:“宅男之死”,是应试教育的悲哀

  李教授更尖锐地指出,“宅男之死”的罪魁祸首就是应试教育。早在1997年,她就曾提出:“应试教育是以人格教育的缺失为代价,换取了少数人智能的片面发展。”

  她说,家长、学校亟待加强对学生的耐挫折教育。据报道称,在王小林上学期间,他的家人为了让他安心学习费尽心思,姐姐辍学去打工供他上学,父亲病逝的消息也一直瞒着他,这是失策。在李教授看来,王小林遭遇的这些家庭变故而产生的挫折感,如果能够在他人的鞭策下有效地应对了,是及早增强其耐挫折能力,帮助其成长的极好契机。

  张丽珊:学生的烦恼,是缺乏恰当的心理引导

  张丽珊更多地是从心理学角度审视这个事件。对于为什么有的人觉得王小林孤僻、抑郁,精神方面存在问题,而又有村民称王小林在上学期间总是出口成章,经常与人辩论,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状态是否矛盾时,张丽珊分析道,王小林身上体现出来的“能言善辩”有可能是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行为体现。张丽珊老师接待了许多名校学生,有一些就属于此类,幸好他们自己或父母及早发现问题,向心理专家求助,获得改善。由此可见,王小林的心理问题早在年少时便已初露端倪,只是没有引起家人、老师的足够重视。这样,进入社会之后,这个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并无限地发展:当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辩论”能力成为大家所不喜欢的“狡辩”与“争辩”遭受排斥时,王小林的价值体系便也随之崩溃了。

  张丽珊表示,在向自己咨询过的学生中,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存在着更多、更复杂的心理问题。成绩和头脑一般的孩子,往往看到的只是表面的问题;而越是聪明的孩子,他对世界的认知就会越深入。试想这样的孩子一旦将周围五彩斑斓的世界扣上灰色的底色,那么他的消极情绪将会对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多么大的负作用。所以一般来讲,成绩优秀的学生在遭遇挫败后更容易产生不想上学、不想参加考试等回避心理。在王小林的例子里,一方面他不满学校给他安排的工作,而另一方面,他自己也并没有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其实在王小林身上可以看出大多数“厌学”、“厌试”学生的普遍心理:“我不去考试,是因为我不想看到不好的结果;而且,只要我并没有参加考试,就不会有人说我失败。”在张丽珊看来,如何正确对待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给孩子一个科学、客观、可持续的评价才是这个事件的关键。

  引发思考:

  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职能?

  社会应积极转变观念 关注孩子全面发展

  李百珍认为,对青少年的教育不仅要重视科学知识的获得,更要重视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优良性格的塑造。人格的完善、优化,比智慧能力的增长更重要。

  李凤堂认为,社会及教育部门应首先为学生树立全面的生命教育观,引导和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正确看待人生中所遇到的顺境和逆境、成功与失败、困难与挫折等,逐步引导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力戒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其次,应多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成长。比起在课堂中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学生在实践中收获的不单单是能力的增长,更是心智的成熟:因为“做”比“说”更能让学生戒掉“眼高手低”的毛病,形成“脚踏实地”的品质。学生从点滴小事获得成就感,更容易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此外,还应多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的教育。教育要注意培养孩子对自己、他人负责的思想和行为,让学生懂得关爱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关爱亲人、老师、同学,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所以,可鼓励学生走进社区,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应重视理想教育、生计教育

  李百珍认为,学校应重视“理想志向教育”。很多学生,往往会因为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而感到茫然,甚至为了逃避社会而考研、考博。努力使学生认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能要求社会适应自己,稍不合自己的心意就辞职不干,而要使自己从知识智能的储备、人际关系的协调、情绪的调适、挫折的应对以及优良性格的塑造等方面为即将走上社会、适应社会、为社会做贡献做准备。

  另外,要重视“生计教育”。生计者,维持生活的办法。正如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曾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李百珍举例说,她的一外孙女在加拿大读小学二年级时,老师问她,你长大了干什么?她脱口说,什么都不干。老师说,那可不行,长大了你得自己养活自己啊!老师的话很朴实,也很实在,它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家长应全面关注孩子成长

  学生要正视心理健康辅导

  张丽珊呼吁,家长应全面、多维度、可持续地评价孩子身心的发展与成长,切忌陷入“只要成绩好,其他问题就都不是问题”的泥潭。

  另外,随着大、中、小学心理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各校均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在校学生应该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及时寻求帮助。张丽珊还特别指出,很多学生,尤其是那些老师和家长心目中的“好学生”往往碍于自己的尊严和面子,即使有了心理问题,也不愿意走进心理咨询室向老师倾诉。长此以往,在学校经历困难都不敢面对的孩子一旦进入复杂的社会,便再也没有勇气和能力去寻求心理援助了。所以,“好学生”更应时刻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往期回顾
 
 联系方式
 
预约电话:
010-62205655
咨询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北京师范大学校内
乘车路线:
地铁:乘坐地铁2号线在积水潭下车换乘810路、826路、47路、626路 、38路到铁狮子坟(北师大东门)下车即是。
公交:乘坐16路、22路、38路、47路、104路、304路、331路、618路、626路、635路、645路、810路、826路、919路、939路、949路到铁狮子坟(北师大东门)下车即是。
 银行账号
 
公司账户

开户名:北京心灵在线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开户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北七家支行
账 号:0612000103000018047


个人账户
户 名:张照坤
卡 号:
中行: 6013 8201 0000 8785 118
建行: 6217 0000 1002 4027 180
工行: 6212 2502 0000 6483 380
农行: 6228 4800 1067 6690 315
邮政: 6221 8810 0006 4202 088

| | | | | |
 

网络商标:心灵在线.商标 京ICP备10023055号-3

版权所有: 北京心灵在线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1999-2099
TEL: 010-62205655 专家热线: 13681586989 E-mail :zzk118@126.com
北京心理咨询地址: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师大校内)   邮编:100875  QQ:982881848
本站关键词: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 心理培训 心理医生 心理专家 北师大心理咨询 青少年心理咨询 婚姻家庭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