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有六分之一的人存在着各种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身为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主任的张海音博士,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心理健康是人类幸福的前提。从1988年走出校门步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那时起,他便认定要细心呵护人们的心灵世界,成为这座城市心理战场上的白衣战士。
心灵健康也需急救
“11・15”上海胶州路特大火灾发生后,张海音坐立不安: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心理专家们该如何工作呢?他开始考虑火灾心理干预的方案。
曾经多次参与过重大灾害心理危机干预的张海音明白,心理危机干预要抓住“黄金72小时”。第二天一早,他便给同事们打电话,让所有心理热线的志愿者随时待命。
上午9点,来自市精神卫生中心及徐汇、虹口和长宁精神卫生中心的63名骨干集结到位。张海音对他们进行了短暂培训后,心理专家们立刻奔赴14个临时安置点开始了全面的心理救援工作。在安置点,市民们显得精疲力竭,恐惧的神情出现在每个人的脸上,在病房中,医生们说“手术都做了,生命体征也都平稳,可病人情绪就是无法平静下来。”他们觉得难以理解,和许多在火灾中失去生命的人相比,这些人应该是幸运的,可为何老太太仍然以泪洗面、母亲神色木然、小伙子拒绝沟通、孩子莫名发怒?张海音说“这就是应激反应,必须系统性地治疗,否则今后会落下病根。”那些日子,张海音几乎没有正常休息过,他说,“心灵健康也需要急救,耽搁不起。而心理医生就应该像一名随时待命出击的心灵‘救火员’。”
21年来从未中断过
“喂,是心理热线吗?”“是的,请问,我有什么可以帮助您的吗?”1990年,上海第一条心理健康热线的铃声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响起,从那天起,21年来从未中断过。
从最初的40多名精神科医生,到现在100多名心理志愿者;从最初的单线,到现在和12320连网,这条每年服务1万多人次的“慢热型”的心理热线逐渐火了起来。越来越多的上海市民遇到心理困惑,就会想到要拨打12320转5。这条“心理健康热线”的创建者之一正是张海音。
作为心理咨询部以及临床心理科的主任,张海音和他的同事们利用业余时间开讲座、举办义诊活动,努力使“心理健康”这个概念走进市民的生活。“上世纪80年代,当时还没有设立心理科,我们只在老大楼一楼走廊尽头的角落里,有一间狭小的心理治疗室,所有的精神科医生轮流到这里接诊,一周只有100多个病人。”而现在不同了,拥有四层楼的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一天就有400多个病人,一年的门诊量达到十七八万人次。
更让张海音感到欣慰的是,市民到心理咨询中心看门诊的态度改变了,变得积极而主动了。从最初觉得“见不得人”到如今的专家号预约难,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走进心理咨询中心治疗“心灵感冒”。
对于这一切,张海音并不知足,他希望编织的这张市民心理救助网能够深入人心,希望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