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解密:为什么我们只爱同一类人(资料图)
“替代品”是正常的,这样我们就不必觉得自卑甚至苦恼,也不用在对方爱我还是爱前任的问题上纠结。
■ 赵格羽
那天,和好友聊天,她特苦恼地告诉我:“我发现我自己无法逃离一个怪圈,谈了三段恋爱,男友全都是一米八以上的理想主义者,都是属于精神发达但执行力差的男人,每次为男友执行力差而纠结的时候,我就发誓下次再也不要这样的男友了。可是没办法,下次喜欢的还是这一类型。”
难道,我们真的只爱同一类人?
其实,只爱同一类人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现象。生活中,我们往往被一类人吸引,我们感兴趣的圈子,常常是同一类型的。于是,我们下意识地排除了其他类型。就好像有爱情过滤器,把其他类型过滤掉了,虽然理性上拒绝,但下一次爱情来了仍然挡不住。
这种恋爱现象跟一个人的审美密切相关。张艺谋喜欢瓜子脸的女人,所以他的电影女主角大都如此,巩俐、章子怡、董洁的眉眼之间都有相似之处。尤其是章子怡刚出道时,就是顶着“小巩俐”这个名号的。
于是便有“某某是我的菜”这样的话,所谓的“菜”,也就是说喜欢的类型。推及开来,有的男人喜欢大胸的女人,有的男人喜欢皮肤白的女人,有的男人喜欢长腿女人,有的男人喜欢大龄女人,有的男人喜欢小萝莉……
这种现象背后,有什么奥秘吗?有的。按照心理学理论,我们会爱上哪一类人,需要归结到自己接触的第一个异性。那就是我们的父亲或者母亲。一次和心理学家安澜夫妇的聊天让我很有收获。作为心理咨询师,安澜非常看重父母和童年经历对人的婚姻观和爱情观的影响,在他们眼里,婚姻是一种“移情式关系”。
朋友听完这个理论之后,恍然大悟,“我的父亲就是这种类型,胸中有无穷大的理想,可一到现实中就搁浅了,但我仍然对父亲的理想崇拜无比。”这就是症结所在。我们选择恋爱的对象,往往受到第一个接触的异性的影响,并且根深蒂固,于是,长大后,我们都在寻找一个像父亲一样的男人。
那么,我们能打破这个怪圈吗?
能!但很困难。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感情过滤器。心理学上,感情过滤器是指一个人最深的情感积淀,跟一个人小时候的经历有关系,很隐秘,它往往是人的无意识或认知偏差导致的。感情过滤器是比较学术的称呼,通俗地说,这就是我们的感情惯性,是我们对某种类型的人产生的依赖,甚至条件反射。
人的“情感冰山”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水面上的部分是情感中的意识部分,在“理性?逻辑”思维层面运行;水面下的部分是情感中的潜意识部分,在“感性?直觉”层面上运行。当爱情来临时,很少有人能够理性,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情过滤器,它会跟随一个人一辈子,很难更改,而且也是一见钟情的基础。
正是这种感情惯性的存在,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我们爱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
这也就不奇怪情感替代品的存在了。我们往往会发现自己后来爱上的人都和初恋有或多或少的类似,让朋友惊呼简直是“某某的翻版”。经常听到人说:“她很像我的初恋女友!”实际上,他爱的还是初恋女友,后来的大都是替代品。这是残忍的事实,这仍然是“移情式关系”的延续!
初恋初期,我们对世界、对感情都是懵懂的,那时候是探索阶段,所以恋爱对象会没有规律。但到了一定年龄后,通常30岁后,感情的模式趋于稳定。当一个人的爱情观固定下来之后,他的爱会显得比较可靠。因为这时候的爱情观是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性格上的综合产物,能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出这个人的好恶。
所以,“替代品”是正常的,这样我们就不必觉得自卑甚至苦恼,也不用在对方爱我还是爱前任的问题上纠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