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找回密码   
 
资 讯
 
服 务
 
 
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培训
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培训
   心理在线--您的心灵家园 、成长乐园! 心理咨询预约客服电话:010-62205655、84722258、86868848  
   首页 >> 资讯>> 哲学宗教 >>宗教

 

聆听的基督教哲学
2007-02-07 23:33:39    作者:安希孟

    聆听有两种:作为“耳朵”的感觉的聆听与聆听宇宙奥秘的聆听??作为直觉的聆听:聆听本质、奥秘。奥秘、神秘,可听而不可视。按基督教的观点,聆听上帝之言是在孤独中单个人聆听,而不是在稠人广座中从大喇叭中聆听,更不是把好事做在明处。信仰同聆听奥秘有关,而不是同“看”、“见”有关。信仰是个人独处时与上帝喁喁私语。上帝之言只能聆听,不可目见。聆听是心灵与心灵、人与上帝的沟通。聆听奥秘,聆听心声,乃是一种最深沉的交往。我们今日教会中常见到的是斥责,不肯聆听,杜塞交流??既不与上帝交流,也不与他人交流。闭目塞听,成了一种时尚。宗教这种私密的活动变成了国务大事。私密宗教活动被斥为“暗中活动”,这不正常。在我们时代,杜塞人的视听,大概不明智。单纯的“看”,会造成浮光掠影和夸饰。在聆听中,你可以得到交流、收获和喜悦。人是聆听的存在,不让听,便偷听,不让看,便偷看。

视与听这两种人类基本官能,在哲学史上不同时期各处于不同地位。古希腊人认为话语对人的此在,即情感和理解,具有构成作用。希腊人的日常生活主要是交谈。这不是说他们清谈误国,而是说希腊人的主要交往方式乃交谈。希腊人注重言说而不被追究,因而希腊人重视“聆听”??因为人是“会说话的动物”。后人把这一定义解释为“理性的动物”,但却掩盖了这一定义的现象学基础。


哲学是智慧,不是知识,因而哲学更多地同“聆听”、“倾听”、“谛听”奥秘有关。知识则同目睹、见证、观看、实证有关。科学把聆听转化为目视。“眼见为实”,足以说明科学知识关乎实事而非玄想思辨。“耳听是虚”,聆听因而往往同奥秘、幽纷、玄机和灵虚有关。哲学就是务虚,致虚极,守笃静??这虚不是虚假,但它不实。中国传统相信眼见,忽视耳闻,这限制了中国人的思维。“听信”表示“信是从听而来”,可见,聆听同信仰、信念有关。科学是视察,哲学和宗教是聆听。声学记录的是林涛的波长(可视),人心却听到林涛怒吼,此即意义。国人有“眼不见为净”一说,但我们却不可避免地要听。聆听、倾听,是我们人类唯一不可抗拒的能力。我们可以拒绝看,但我们难以抵制听。我们可以听到宇宙中最深邃的声音。聆听是人与人,人与神,人与自然之间的真正关系。视,即视事,管事,是把自然界对象化、客体化。聆听,却是与对方融为一体,是进入对方。聆听表示不干扰、听便、听任、听凭。聆听,表明主客界限消失,主体自失于客体之中。看,却不见得有此种关系。看,是把对方视为客体。听,则是进入对方。科学把可以聆听的事物对象化、符号化、数量化、形体化、可视化,如说“声振林木”、“响遏行云”、“余音绕梁”、“高山流水”、“曲高和寡”,又比如说“聚精会神”地听,此皆科学带来的弊端。因为,“可视”同时包含“可操作性”,带有征服性,而不是与对方融为一体。聆听却是精神与精神的交流,是欣赏而非操作,是融合而非征服。凝视、注视,使被视者变成死寂的客体(《圣经》中“回头一看被变成柱石”的故事)。注视、观看,也同现象有关,然而,聆听却同本质有关。人观看不到本质,却可以聆听到本质。人在娘胎里就能聆听,这表明“聆听”的先验性、先天性。


陆游有诗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夜幕深沉,视觉有限,醉卧床头,却可以听到风雨飘摇、战马嘶鸣之声,激发起诗人的雄心壮志。可见,同“目视”相比,“耳听”可以不受处所方位的限制。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把听雨写得出神入化,摹写了人生三种境界与状态,积淀的是人生智慧: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少年留连酒楼茶肆,醉心于红粉玉人,不知有愁。中年漂泊无定(客舟中),天低云暗,西风孤雁,他乡逆旅,愁苦万状,尚未摆脱人世的烦恼。暮年晚景凄凉,置身僧庐,两鬓斑白,看破红尘,皈依佛门,悟出人生真谛,认识到天道无情。听雨,乃是听自己的愁苦的心态。这三种境界,非有聆听不可得。若用眼睛观看,情形可能大不相同。只有借助于听,才能将不同季节的风雨之声送入心中。听雨,能听出人生三种境界,委实不易。


在诗词中摹写“听”的,还有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看似听雨,实则听心。秋雨连绵,霜打枯叶,残荷凄凉,风声阵阵。李氏抒发的是无限愁怀。


古人听到的大多数是风雨之声。今人则可以听到“动天战鼓”、“四海风云”和苍蝇嗡嗡叫。人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声音中,赋予声音以意义,听到的是心灵中原本就有的。与其说诗人听到外部声音,不如说他听到内心之声(良心的呼唤)。他只听到自己的所感所想。失魂落魄的文人总也喜欢听风雨之声。一片愁苦,乃起因于心境凄凉。出征的武士,听到的却是杀声连天和马鸣啸啸。


聆听与理解密切相关。不聆听的人,永远不能理解。闭目塞听的人,会丧失理智。但不理解也难以聆听。这是“解释学循环”。“此在聆听,因为它理解”。 言说和聆听都扎根于理解之中。只有能理解者才能聆听。此在(人)有所理解,才能有所聆听。人的“共在”是在相互聆听中形成的。此在同时包含聆听、跟随和不聆听、不跟随。跟随、聆听与不跟随、不聆听,两者不可须夷离开。没有绝对的追随和听命于人。聆听表明关系,表明追随(追随基督)、紧跟(不是紧跟首长讲话)。聆听的方式乃是做人的方式,尤如言说的方式就是做人的方式??从一个人的言说方式可以看到他作为人的为人。对话直接地来自对话语所及的事物的理解。聆听因而表明一个人的存在方式。聆听包含理解,不是不理解也执行。聆听乃是用心去理解。聆听因而不是盲从,而是包含分析。
有两位西方哲学大师分别给予眼看或耳听以优先地位。这就是柏拉图和海德格尔。柏拉图重视目睹。著名的洞穴(cave)比喻和日喻即是显例。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则注重聆听。


苏格拉底重视言说与聆听。他说“哲学是最伟大的音乐” 。 希腊哲学重视“爱智”,乃是重视谈话、对话,因而重视言说与聆听,而不是一言堂和不停地在电视亮相。在言谈与聆听中,智慧、机峰得以逞现。学会聆听,才有智慧。


但到柏拉图,情形则不同了。西方哲学自柏拉图以后渐渐忽视言说与聆听,转向“视觉中心论”。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是人们用心灵之“眼”关照的对象。柏拉图强调“目视”,但他也认为,音乐的和谐和韵律可能使人倾向于正义。“音乐的调子一变,国家也跟着变”。靡靡之音乃亡国之音。激昂的旋律催人奋进。我们的耳朵原来联系着人际关系和国之安全!(后来,叔本华也重视“聆听”音乐:音乐是如此伟大绝妙,它强烈地影响着人的内心)。


亚里士多德尽管认为聆听高于观看(“当你观看时,你可以视而不见;但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却必须聆听” ),但他又说,人的存在在本质上就包含着“看”的操心。 亚里士多德因而重视“看”:“存在就是在纯直观的觉知中呈现出来的东西,而只有这种看,才能够揭示出存在。” 当然,按亚里士多德的意见,“看”和“听”这两种感觉截然不同。因而,聆听也可以高于、优于观看。聆听是必然地要听,而听从就是“隶属于”和“从属于”。看来,这有助于提高聆听的地位。


亚里士多德认为,“言说的词语”是“精神的体验”的符号,“书写的词语”是“言说的词语”的符号。看来,言说与聆听是在先的,书写与阅读(看)是派生的。人是语言的存在。存在就是语言。去存在,就是去聆听语言。“我听故我在”??老师点名时,学生回答“在”,即表明“我在”。充耳不闻会失去存在。语言是通过聆听而存在的。我们聆听语言,而不仅仅是言说语言。人在关系中聆听圣言、命令和奥秘。人不是没有关系的存在。


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 ,St. 354-430)解释“欲望”时注意到“看”这种“欲望”在人类生活中的优先地位。人急于看到。人踮起脚看,用望远镜看。在西方传统中,“视觉中心论”因而占主导地位,它支配西方“二元分立”的哲学。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St.约1225-74)认为,人能从上帝的启示中聆听到上帝的声音。然而上帝若碰不到知音,便会隐匿起来。人在面临自身和世界的奥秘时经常提问,这提问便使人与上帝成为知音。人的提问会被上帝听到。提问是人的基本本体论的规定性。提问表明人乐于聆听(答案)。奥秘不可见,但可听。阿奎那虽然认为“聆听高于观看”,但他依然认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宗教改革破除偶像,人们便以“聆听”反对“目睹”。原始基督教的初期教会围绕“看”与“听”曾有过争论:起初“看”占上风,后来“听”越来越重要。宗教改革时期,“听”取得胜利。教堂注重“聆听”讲道。图像、雕塑、灯具消失了,代之以管风琴(与听有关)。耳朵代替了眼睛,布道演说占上风,听觉代替了视觉。忏悔乃表示让上帝倾听。


在康德哲学中,“主客二元分立”的“视觉中心论”并没有得到克服。“看存在”,其所造成的后果是“对存在的遗忘”。胡塞尔重视“看”或“直观”。海德格尔则认为应当取消“看”或“直观”在认识论上的优先地位,应当彻底摧毁“视觉中心论”。他反对“纯直观”的优先地位。从“听觉隐喻”和“视觉隐喻”的差别中可以看到海德格尔摆脱了西方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元对立”的思想模式。他力求建立没有“主客二元对立“的构成性思维方式。海德格尔摧毁了“视觉中心论”的根基,清除了传统存在论哲学中“看存在”的倾向性。听本身就包含着理解在内。海德格尔认为,“听,不仅仅是聆听音响,不仅仅是听从,而且也是一种理解;我们说话是让人懂,只有懂,才是听了”。 “唯有有所聆听者,才能聆听”。聆听与理解,二者的关系是一种解释学循环。聆听要求以理解为条件。聆听包含了理解在内。在聆听中达到理解。理解又为聆听准备了条件。只有理解,才能聆听。只有聆听,才能理解。


海德格尔确立了“听觉隐喻”的优先地位,反对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视觉隐喻”。他清除了“对存在的遗忘”??清除了“看存在”。 聆听是朝向本真能在去存在的根本途径和方式。聆听又打开了闲言、好奇和两可带来的封闭性。聆听是扫除日常生活中闲言、好奇和两可的封闭性的途径。聆听表明我们时代的开放性。我们应当聆听多种声音而不会被指斥为“偷听”。


我们若不学会聆听,便不会言说。重要的是聆听,而不是滔滔不绝地言说。海德格尔云:人都是在他聆听的范围内言说的。人要讲话,必须先聆听命令。人讲出的每一个言词,都是出于这聆听,也是作为这聆听而说出来的。“人是在回应语言的意义上讲话。这一回应就是聆听。人听,是因为他聆听那寂静的命令。” 海氏认为语言的本质是听、说,而不是看、读。他说,终有一死的人说话,因为他们聆听。人聆听,才说话。“语言说,人说,是因为人应合于语言。”应合乃是聆听。人聆听,是因为人归属于寂静之音。


海德格尔认为,提问者并非首先向自然界提问,并非让自然界回答。相反,他首先聆听从语言中言说出来的东西,聆听语言对我们的诉说。不应当说“言说同时是聆听”,而应当说“言说首先是聆听”。因此,人所言说的任何语词都源于这种聆听,并作为聆听而言说。人的言说不应当是“一言堂”、“单行道”。人的言说本身又是聆听。人不应当不聆听而一味言说。人言说,是因为他回答语言,这回答乃是一种聆听。每一种本真的聆听,都在自身中包含了言说。与语言有关的,因而就是聆听,而不是视察。什么是沉默?沉默并不是无声。此处无声胜有声。人在其本性上被赋予言说。


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 1900- )据此认为,对话首先是一种聆听,而不是滔滔不绝地演讲和训政。洗耳恭听是让所有听到的自行显现。只有聆听,才能开扩视界,产生新的融合。伽达默尔也强调在“说”之前,必须“聆听”。伽达默尔也认为,聆听是通向整体的道路,因为一切存在都是语言性的。没有任何东西不进入语言之中。不存在不被语言表述的对象,也不存在不被聆听的对象。聆听就是必然聆听。聆听传统,就是从属于传统。


聆听,也指聆听天命,聆听良心呼唤(此在的内心呼声),聆听内心的命令。“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能从无声处听到惊雷,这都是聆听自己。同时,语言的本质不在于言说,而在于被聆听、被理解。语言的存在取决于被聆听,而不仅是被言说。期待被聆听,就是希望,就是开放。聆听因而表明人的开放性、超越性,拒绝封闭性。聆听和被聆听,这是关系的存在。另一方面,人也可以自由地聆听而不受究诘。聆听是自己去聆听,不是被迫去聆听(“首长讲话”),这是聆听的私秘性、隐蔽性,乃是人的利益与权利之所在。


《圣经》,尤其是《新约圣经》,有大量关于聆听、倾听、谛听的教导:“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听见他,怎能信他呢?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罗10:14)正当顺序应是听、信、求告。可见“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罗10:17)“他们的声音传遍天下,他们的言语传到地极”(罗12:17-18)。“你们受了圣灵,是因律法呢?是因听信福音呢?”(加3:25)显然,答案是后者(听信)!听而相信,足见听的重要地位。“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太24:14)。基督教传播的方式是布道与聆听:“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可16:15)。“自从你们听见福音,真知道神恩惠的日子”(西1:6)。福音“是传与天下万民听的”(西1:23),“叫外邦人从我口中得听福音之道,而且相信”(徒15:7)。基督教特别注重祷告,乃为上达天听,以为通过祷告,可以让上帝听到自己的内心声音。祷告就是与神交通。按《圣经》,人类始祖在伊甸园中睁开眼睛之前,首先可以听到,可以说话,只是受到蛇的引诱,吃了禁果之后,才可以看见。人类学习是“听说领先”的。


舍勒(Max Scheler,1874-1928)认为人是祈祷的X。祈祷意味着言说、发问,意味着聆听。X表明人的非本真性。他聆听,这会改变他的本质。聆听可以改变人,使人畅开心扉。这恰恰表明人的开放性??向上帝开放,向未来开放。这是人的超越性。人是通过聆听向上帝开放的。祈祷与聆听表明信仰的私人性,表明人从内心“聆听”神秘的声音。未聆听福音的人谈不到拯救。 即使对那些口将言而嗫嚅,或口不能言的人,上帝也聆听。这可能是沉默的祈祷:说不出的叹息。然而上帝鉴察人的心灵,知悉和聆听人的心灵之声。 人们本不知道怎样祷告,却用说不出的叹息代替祷告。


基督教相信,“信仰是从听而来的”,语言主要同“聆听”有关。拉纳尔(Karl Rahner,1904-1984)讨论了“现代人关于上帝的经验”。他提出“让心灵的耳朵听见”。“如果我们在用耳朵听那从外在说给我们听的言语时没有准备好,不从自己内心去聆听,去接受我们自身存在的静默之词……那么, 此一种对上帝的经验的诉求便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 拉纳尔认为人在对自由的爱中对启示的上帝所发出的福音以言说或沉默保持着开放。他要么聆听上帝的言说,要么保持沉默(这都是开放)。人能听到上帝的福音。


“信道来自听道”,这是基督教的基本主张。聆听因而同奥秘有关:“聆听奥秘”。基督教的祷告是与上帝交流,让上帝聆听。而不是行好事在表面上让上帝看到,受到表扬。拉纳尔认为,即使上帝保持沉默无语,人也在聆听上帝之言,即,聆听上帝的沉默。拉纳尔认为,人是上帝启示的聆听者,时时刻刻都在聆听上帝自由的、独立的言说或沉默。上帝不言说时,精神也聆听上帝的沉默。“上帝可能真正还在言说,另一方面,人也能够倾听这种闻所未闻的言说。人表明,这种言说真正地被聆听到了”。 拉纳尔相信,人是“圣言的聆听者”。因而,在我看来,“基督信徒”便来自“基督听徒”。有人认为,《圣经》中的“道”就是“言”,“道成肉身”,就是“言成肉身”。“言”当然同“说”、“听”有关(言听计从),而不是可视的。(谢扶雅说,“言”有耳提面命的意思。 )


不仅人聆听上帝,上帝也聆听人。有人问布伯(Martin.Buber,1878-1965):“你为什么信仰上帝?”这位犹太哲学家回答:“假如这是人们可以谈论的上帝,我是不会信的;然而,如果这是人们可以与之交谈的上帝,则我信他。” 因为上帝同人的祈祷密切相关。“与上帝对话”,就是上帝存在的关键问题。上帝是否聆听,这是与他的存在攸关的问题。祷告完全是一种对话行为。祷告的过程就是对话。祷告使用“第二人称”(你)。祷告的人向上帝剖白心迹。人在祈祷中完成自我。信仰的前提因而就是“上帝聆听祷告”。祷告,与神交通,乃是对上帝存在的唯一证明??哲学的论证在此无用。聆听是满足请求。 上帝若不聆听,便也没有“两者之间”(between)了。人诉说,上帝聆听。在人和上帝之间便发生了一些事情。只要聆听,便是介入了。聆听表明介入一件事情。


默茨(Johanes Metz,1928- )在修订拉纳尔的著作时说:“人被视为这样的存在者:他……必须聆听历史”。人所具有的“聆听在”的理性一直都带着问题,为这话语敞开着。 神学将“人之在”当作能够聆听启示的“人之在”。聆听意味着询问。人对自我和神圣的奥秘会不断地提问。提问表示愿意聆听。“提问也是一种虔诚的行为。”人天然地具有聆听的能力。聆听、倾听,表明人的开放性。


蒂利希(Paul Tillich, 1886-1965)说,洞察人心的上帝会知道、会听见的。沉默有时是无言的祷告,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深深的叹息。基督的门徒们屈从于“看见”的诱惑,但基督徒应当了解基督教的深层。这世界如果有仇恨与邪恶,那就闭上眼睛吧!这时,会有另一种意义的“看”??直观。


除了人聆听上帝以外,上帝也聆听人。上帝监察人的心灵,并且知悉和聆听人的心灵的声音。上帝并不“看”这个世界。人也可以讲故事给上帝听。人从不喑哑。人不是闷葫芦。维特根斯坦说,对不可以言说的应当保持沉默。但荒谬的是,人就是不能沉默。人向上帝的祈祷是人的独白,但同时也是对话??开放的独白。上帝在聆听。费尔巴哈认为真正的辩证法不是孤独的思想家对自己的独白,而是我与你之间的对话。对话就是聆听。聆听表明一种开放性。此在对他人的开放性表现为聆听。聆听因而就是关系或联系的存在。联系的“联”中“耳”字旁表明耳听与联系有关。聆听的哲学因而包含了人被聆听,而不仅仅是去聆听,表明人希望被听到。人也希望自己的声音被上帝听到。


不过,沉默也是话语的一种本质的可能性。沉默和聆听并非对立的。沉默反倒是为了更好地聆听。沉默有时更可能有助于交流和理解。滔滔不绝并不能使理解更扩大。漫不经心的清谈有时还可能起遮蔽作用。沉默有时可以揭露闲言碎语,使夸夸其谈者难堪。“沉默却不叫喑哑” 。冗长的报告有时令人耳朵起茧。我们常说“沉默的大多数”、“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沉默,恰恰是一种表达、一种意图、一种心事、一种声音。不过上帝并没有缄默不语。“你们祈求,就得到,寻找,就找到,敲门,就给你们开门。”(太7:7)上帝聆听着,而不是沉默不语。他聆听并满足要求。因此,我们的祷词不仅仅是言语,它也是人的存在活动。上帝聆听祷告,这是祷告本身的先决条件。“存在着聆听他的祷告的耳朵。”


基督教要激发人作出真正的聆听、回应、发问、信赖、顺从、祈祷、赞美和感激。上帝不是孤独的。相反,他注重团契。他是有同情心的、慈悲的上帝。人并不孤独。汉斯?孔(Hans Küng 1928- )认为,在人这一方面不要喋喋不休地要上帝聆听。人应当只限于赞美和称颂上帝。他认为从来没有祈祷不被聆听到。聆听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人的祈祷好像未被听到,那也不应当沉默,而是应当重新祈祷。 耶稣主张,祈祷应独自进行,避开众人耳目。聆听表明宗教的私人性、隐蔽性,而不是大事张扬。祷告不是当众演说。无遮露天大会难以与神交通。这是听的私密性、个人性。看、视,则不具有此种性质。


从语言本体论的观点看,基督教信仰产生于语言。信仰本质上是语言性的。信仰在语言中呈现,而不是脱离语言而存在。离开了语言,你怎么同天籁,同神秘交流呢?在语言交流中,你仿佛获得灵智。说到信仰,信徒都有无声独白、喃喃自语的经验,那是在同遥远的灵魂和冥冥中的神秘交谈。信仰因而就是从语言中产生和形成的。信仰不是离开语言从内心认信,而要呼唤“阿爸父”,要祈祷、交通。故而“惟信称义”应当改为“惟听称义”。你若“塞听”,就是杜塞了与神交往的可能。“相信”,实质上就是“聆听”。“信仰”乃是“听仰”。信仰不是心灵独语,而是在关系中聆听圣言、聆听奥秘。“聆听”表明关系的存在。这里,语言具有原发性,而不仅仅是衍生的、次生的、派生的。语言具有创造能力。


语言只有在聆听中并通过聆听而存在。离开了聆听,即使有言说,那也无所谓语言。伽达默尔认为,存在是经由语言来体现的。我们也可以说,存在是经由聆听来体现的。语言通过言说来体现,言说通过聆听来体现。上帝通过言说赋予世界以意义(此即“创世”)。万物通过语言获得意义,也就是通过被聆听获得意义。“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这日到那日发出言语,这夜到那夜传出知识。(如果)无言无语,也(就)无声音可听。(然而)他的量带(声音voice)传遍天下,他的言语传到地极。”(诗19:1-4)如果他们的声音不被听到,那也就没有言说(There is no speech or language where their voice is not heard)。语言是上帝创世时的奥秘,让人留心去听。聆听,即是领悟上帝言说。人类始祖起初只会聆听而目盲难视。人吃禁果才睁开双眼睛。有了原罪,便很少聆听。蛇说:“上帝知道你们吃(禁果)的日子眼睛就明亮。”然而人忘记了人与语言的天然关系是“聆听”上帝之言,以观看代替了聆听,此即原罪。基督教信仰强调通过“聆听”归信上帝。有人认为,哲学是视觉艺术(阿波罗是太阳神,代表视觉),狄奥尼修斯是音乐神,代表聆听。后来阿波罗的理性取得胜利。但神学是聆听的艺术。“天哪,要听!地啊,要听!侧耳而听,因为耶和华说”(赛1:2)。“求你近前去,听耶和华我们神所要说的一切话,将他对你说的话都传给我们,我们就听从遵行”(申5:27)。“你们对我说的话,耶和华都听见了。耶和华对我说:‘这百姓的话我听见了’”(申5:28)。“以色列啊,你要听!”(Hear ,O israel )(申6:3)。作为肉身的“圣言”,应当被聆听,“凡有耳的,就应该听”。不能进入信仰,并不是因为缺少“观看”,而是缺少“聆听”。上帝通过言说来启示我们。我们应当学会聆听。上帝创造人时,给人以耳朵、嘴巴,就是要让人聆听、言说。渴望聆听,因而就是人的天性。只有封建主义才蒙蔽人的聆听。蒙昧主义者首先是控制人的听觉。然而,蒙蔽人的人,自己却去聆听,因而他们往往又被声音觉醒。聆听是健身的源泉,是人类合一的动力,是社会的加速器。


 

 往期回顾
 
 联系方式
 
预约电话:
010-62205655
咨询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北京师范大学校内
乘车路线:
地铁:乘坐地铁2号线在积水潭下车换乘810路、826路、47路、626路 、38路到铁狮子坟(北师大东门)下车即是。
公交:乘坐16路、22路、38路、47路、104路、304路、331路、618路、626路、635路、645路、810路、826路、919路、939路、949路到铁狮子坟(北师大东门)下车即是。
 银行账号
 
公司账户

开户名:北京心灵在线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开户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北七家支行
账 号:0612000103000018047


个人账户
户 名:张照坤
卡 号:
中行: 6013 8201 0000 8785 118
建行: 6217 0000 1002 4027 180
工行: 6212 2502 0000 6483 380
农行: 6228 4800 1067 6690 315
邮政: 6221 8810 0006 4202 088

| | | | | |
 

网络商标:心灵在线.商标 京ICP备10023055号-3

版权所有: 北京心灵在线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1999-2099
TEL: 010-62205655 专家热线: 13681586989 E-mail :zzk118@126.com
北京心理咨询地址: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师大校内)   邮编:100875  QQ:982881848
本站关键词: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 心理培训 心理医生 心理专家 北师大心理咨询 青少年心理咨询 婚姻家庭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