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王晓丹 通讯员凌蔚报道:父母离婚,10岁的儿子不说选择谁怎么办?禅城法院首次引入心理干预机制,借助心理测验了解孩子真实想法解开难题。昨日,该案在禅城法院的努力下,终于有了结果。
“你知道‘鱼与熊掌’的含义吗?”日前,禅城法院在审理一件离婚案件时,该案人民陪审员、心理咨询师邓赞朋询问亮亮。此举是想通过心理测试了解原被告年仅10岁的婚生子亮亮真实想法。亮亮答到:“知道,两者不可兼得。”邓赞朋又问:“你会怎么选择?”亮亮冲口而出说:“熊掌!因为它大!”
据了解,该案中原告许某在外面有第三者,导致其与妻子陈某的感情破裂。2008年10月,许某第二次主动起诉离婚,并要求抚养亮亮。夫妻俩已经符合解除婚姻关系的前提条件,但让合议庭犯难的是二人的抚养条件相当,亮亮一直不肯正面回答愿跟谁生活。于是,邓赞朋在征得原被告同意后,首先借助 “H-T-P房树人”心理投射测验,了解到许陈二人在亮亮心中的投射地位。
心理测试结束后,邓赞朋认为,鱼比较弱小象征妈妈,熊掌比较强大象征爸爸,而亮亮选择了熊掌。再结合其他的心理测试,不难发现爸爸许某在亮亮心目中存在某种‘英雄形象’,是亮亮模仿的对象。但许某有第三者,这个‘形象’不适合亮亮模仿。最终,法院综合考虑全案情况和相关法规,参考心理咨询报告,判决亮亮归妈妈抚养。败诉的许某在听完邓赞朋的解答后,平静地服从判决。
昨日,记者了解到,该院少年法庭收案日益增多,2008年共受理各类案件508件,同比增长118%。其中离婚案件占据了民事案件中较大比例。以往,法院审理涉未成年人的离婚、抚养案件,在判断是否准许夫妻双方离婚,以及青少年归哪一方抚养等问题时主观性较大,造成此类案件当事人对立情绪较强,二审改判率偏高,案件处理的社会效果不够理想。针对这些问题,禅城法院决定引入心理干预机制,处理涉未成年人的离婚、抚养等复杂民事案件。当事人也可在与心理咨询师的聊天中,冷静下来作自我反思,更理性的判断事情。
禅城法院少年法庭庭长苏毅清表示,审理涉及未成年人的离婚、抚养案件,每个决定都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引入心理干预机制是为妥善处理未成年人抚养问题的一次有益尝试。法院会将该份报告留存档案以备日后翻查。今后还将根据实际情况,继续采用这一形式来辅助法官办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