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来,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引发了国家、社会和千万家庭的关注。家校社协同推进青少年健康教育,共担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任,是时代的需要,更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本文通过梳理家校社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以期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合力,健全家校社“三位一体”教育体系,构建赋能家庭教育、学校主体实施、社会支持联动的青少年健康教育协同机制,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家校社协同;心理健康教育;疏导策略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逐年增多,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指导和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开展。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发布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健全多部门联动、职责明晰、科学高效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工作;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加快建立健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国家层面的指导和要求明确了初中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切与关爱。 现实中有不少实例也在不断提醒我们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例如,广东中山市14岁的小敏曾因家庭的重男轻女、父母粗暴的教育方式及初中繁重的学业压力,多次情绪失控、幻听甚至尝试轻生,她的母亲却把她的行为简单粗暴地解读为“青春期叛逆”。这一令人揪心的状况并非个例,它折射出这样的现状:在初中生遇到情绪难题的时候,家庭认知、学校干预、社会资源等方面不能提供有效帮助,或存在帮助滞后问题。因此,本文围绕家、校、社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展开探讨,以期促进积极开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助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一、“家校社”协同开展工作的必要性 (一)政策指引 为构建“战略规划-法治保障-实践推进”的立体化政策体系,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充分体现了对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国家重要文件,都在强调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在家庭方面,为了指导家长更好地教育孩子,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提醒家长要关心子女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合理安排学习与休息时间,预防网络沉迷,并在子女出现厌学、网络依赖等问题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不仅仅是文件,包括教育相关的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也屡屡围绕“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进行详细规划与指导。守卫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新时代国家的战略工作之一。 (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升入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变化十分显著,比如身高突增,心肺功能增强,出现生理现象等;心理上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比如独立意识、矛盾心理、性意识萌动等。面对生理心理的剧烈变化,学生的压力猛增,或羞于表达,或关闭内心、变得敏感等。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十分在意同伴的认可与评价,渴望与同龄人建立深厚的友谊,但也不可避免会出现人际关系的冲突和矛盾。 同时猛然增多的学科学业压力、学校和家庭对学业的高关注度,也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如《山西日报》报道的小乐,原本成绩优秀,上初二后,想学吉他放松一下心情,却遭到母亲的无情拒绝,母亲认为一切应以学业为重,这让小乐深受打击,从此上课看漫画、睡觉,不写作业,最终长期休学。再如山西新闻网报道的小磊在一所市级重点高中上学,因承受不了学业压力学习成绩断崖式下滑,经常头痛、失眠,情绪也常常失控。 (三)家长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期待 初中生频频出现心理问题,不仅引起了国家、社会和教师们的关注,更是紧紧攫住了家长们的心。但是家长们对于判断孩子是否出现了心理问题,属于哪种心理问题,如何应对,可以借助哪些外力加以解决等知之甚少。因此,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们除了心急如焚,很多时候都束手无措,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期,对孩子的发展没有提供什么实质性的指导和帮助。家长亟待专业的指导和帮助,以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初中一线教师与初中生朝夕相处,与家长联系紧密,深切体会到家校社共同开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迫在眉睫。 二、“家校社”协同开展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家庭投入不够 家长出现认知偏差,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家长尚未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甚至意识不到除了学科教育还有心理健康教育。有不少家长甚至把“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担心孩子被区别对待、“贴标签”,刻意回避或抵触相关的协同活动。 家长能力有限,缺乏方法指导。孩子情绪出现问题时家长采用不恰当的方式去应对,不仅无法帮助孩子,甚至适得其反。家长不能识别孩子出现的心理异常信号,也不知道如何去提供帮助。 家庭内部原因,协同工作不能有效展开。部分家长没有参加协同活动的时间;一些家长存在顾虑,害怕隐私被公开,不愿配合协同工作;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不畅;父母教育理念不一致等,都会影响协同工作的开展。 (二)学校资源有限 主体责任认定不清,缺乏协同意识。部分学校虽然担负起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责任,但尚未联合家庭和社区共同去做这件事情;部分学校轻视协同工作,认为协同工作就是“通知家长参加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忽视赋能家庭的工作,没有系统地向家长传递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没有在需求研判、问题干预和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推进三方的深度合作,因此很难形成教育合力。 资源匮乏,统筹能力有限。部分学校缺乏专职心理教师,学校教师缺乏“家校社协同”方面的专项培训,无法有效对接家庭需求、联动社区资源。部分学校缺少心理健康教育场地、设施设备和校本教材等。学校对社区内的心理服务机构了解不足,对家庭教育提供的支持十分有限。 缺少协同机制,缺乏充分沟通。部分学校没有主动牵头构建协同框架和机制,存在“被动协同”心态,三方分工与责任不明确,沟通不够充分,协同效果大打折扣。 家校社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学校达不到这些要求,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 (三)社会关注不够 社会层面缺乏对青少年健康教育的了解和认知,对心理健康引发的危害理解深度不够,对心理疾病存在误解,认为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是“小题大做”“无病呻吟”“无理取闹”,这种错误观念导致青少年背负沉重的“病耻感”,不好意思主动求助,使得病情愈发严重。社区对单亲、留守、流动、残疾、贫困等特殊家庭的孩子关注、关爱不到位,导致部分孩子出现问题而无人知晓,无法及时得到救助。 三、“家校社”协同进行心理健康疏导的策略探讨 汇集三方力量开展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疏导工作,其核心是明确各自的责任,通过细致分工与密切联动,形成育人合力,打造深度融合的教育共同体,创建积极赋能家庭教育、学校负责主体实施、获得社会联动支持的青少年健康教育协同机制。 (一)赋能家庭教育,强化疏导支撑 提升家长心理素养。号召家长主动参与学校或社区组织的“家长心理课堂”、“家校沙龙”、线上专家讲座等,掌握青春期心理特点,调整沟通方式,打造顺畅沟通路径。 助力家长营造健康家庭氛围。建议家庭每天预留30分钟“无电子设备亲子时间”(如聊天、散步、亲子共读等活动)。避免过度关注成绩。 建议家长主动配合学校干预。若孩子被标记为“中高危”人群,家长要根据学校建议及时调整家庭互动方式,与心理教师做好沟通交流,不隐瞒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异常(如失眠、厌学、自伤、自残、厌世、轻生等情况)。 (二)学校主导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夯实疏导基础 构建系统化的心理课程。将初中生面临的学业压力、情绪管理、青春期适应、人际关系处理(如同学矛盾、师生沟通)等内容融入校本课程,提供方法指导和纾解渠道,贴近学生需求,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每学期安排定量课时,落实实施并不断总结完善。 建立分层筛查与干预机制。每学期初通过全员心理普查,初步确定高危、中危学生。对高危学生启动“一对一”心理辅导,并同步告知家长,协助心理疏导工作的开展,建立一人一案的心理健康教育台账,跟踪观察、及时记录并定期随访。对中危学生开展缓解压力的团体辅导活动,纾解学生情绪。 构建家校沟通渠道。提供多渠道信息交流与获取途径,定期召开“心理主题家长会”,通过家校共育平台,及时推送初中生在青春期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的专家讲座,帮助家长用专业的眼光看待孩子的种种问题,用正确的方法和孩子沟通。定期开办家校沙龙,提供场地,保证专职心理教师参与,为家长提供一个提出困惑、交流分享育儿经验的机会。 (三)社区做好支持,拓展疏导边界 提供专业资源支持。联合本地心理机构、高校心理系等,定期开展“社区心理开放日”,为家长和学生提供免费咨询;定期组织心理知识讲座等。 搭建实践疏导平台。开设“初中生心理沙龙”,围绕“同伴交往”“亲子矛盾”等主题,使学生在与同龄人的交流中释放压力,调适心情,获得方法;组织公益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较高的自我价值感,激发生活热情。 参与危机联动处理。若学生出现极端心理事件(如自残、离家出走等),社区要积极协助学校联系家长、对接专业医疗机构,同时在事件后提供“后续跟进辅导和随访”,避免二次伤害。 (四)建立三方协同机制:打通“信息-责任-资源”壁垒 信息互通。建立“家校社心理沟通群”,学校定期同步学生心理情况,社区分享资源,家长反馈家庭动态,避免信息断层。责任明确。学校牵头制定《协同疏导分工表》(如学校负责专业干预、家庭负责日常陪伴、社区负责资源补充等),避免推诿。资源整合。将社区心理专家、学校心理咨询室、辅导室、家庭陪伴时间等有效结合,形成“学校辅导+家庭支持+社区补充”的闭环疏导模式。 通过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促进资源整合,有利于三方协同推进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增强疏导效果,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李莹、屈静、刘媛斐、王伶俐、杨方方、李绘秀 单位:郑州市第八十中学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一般课题(2025YB071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等.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3(3):17-21. [2]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等.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J].中小学德育.2023(5):79. [3]高毅哲,林焕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全力以赴实现良好开局: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闭幕[N].中国教育,2023-01-14(1). [4]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全一册[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23-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