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州网讯 当“双十一”的促销浪潮再次席卷,你是否发现,父母也加入了熬夜抢购、囤货不停的行列?在互联网深度融入生活的今天,网购已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成为“剁手党”。然而,无节制的消费背后,可能是心理问题的警报。本期,我们邀请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行为医学科主任潘建设,解析“银发剁手党”背后的心理成因。 老妈沉迷网购 竟是“双相情感障碍”作祟 “我家里的牙膏、纸巾、大米、面粉……几乎都从妈妈那儿‘搬’回来的,根本用不完。”林女士无奈地说道。自从她的儿子住校之后,他们不与母亲一起吃饭后,独居的母亲逐渐沉迷网购,活跃于淘宝、抖音、京东等多个平台,从9.9元包邮的廉价日用品到价格不菲的保健品、智能家电,无所不买。每逢“6?18”“双十一”等大促活动,更是她疯狂下单的高峰期。 “储物间堆满了,连客房里都是她买的东西。光艾灸盒就有十几个,说是不同部位要用不同的,可是我从来没见她用过。”更让林女士担心的是,母亲的购物记录显示,她常在凌晨两三点下单,理由是“失眠,睡不着就买东西”。 每当林女士劝她节制,母亲会发脾气:“又没花你的钱,我养老金多着呢!”意识到情况异常,林女士带母亲就医,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这种心理疾病会导致情绪在躁狂与抑郁间剧烈波动,而过度消费,正是其典型表现之一。 不停地买买买 可能是心理失衡的信号 潘建设医生指出,网购成瘾的发生与当前的社会发展、时代变迁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互联网购物极为便利,送货上门、电子支付、直播营销话术等,都在无形中刺激非理性消费,让人陷入“为买而买”的冲动。 “虽然年轻人仍是网购成瘾的主要群体,但‘银发族’的比例正在上升。”潘建设强调,持续的过度消费,很可能是心理疾病的表现。比如躁狂发作期患者,情绪高涨、判断力下降,易产生不切实际的消费冲动,可能购买昂贵物品、盲目投资;而处在抑郁或焦虑状态的患者,通过购物行为刺激分泌的多巴胺获得短暂愉悦,以此缓解内心的无力感与情绪低谷。 判断老人是否网购上瘾,要区别正常消费还是过度消费?专家提出三个标准: 1.物品实用性:是否重复购买同类物品,远超出实际需求。 2.冲动控制力:是否无法自控、超出经济能力的消费。 3.生活影响度:是否因购物引发财务危机或家庭矛盾。 专家提醒,子女若发现父母出现过度消费的行为,应及时带其进行心理评估。除了心理问题,部分老年人还可能因认知障碍或孤独感陷入购物成瘾。因此,子女要多抽时间陪伴老人,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发现异常及时干预。 四步理智消费法 找回购物车的主导权 面对互联网铺天盖地的促销信息,如何帮助父母(或自己)建立理性的消费习惯?潘建设建议采取以下方法: 月初规划,写清“必要清单”。提前列出当月真正需要购买的物品,并定期整理家中物品,做到心中有数。 月末复盘,审视消费合理性。回顾当月所购的物品,自问每一笔消费是否必要,识别非理性支出。 延迟支付,避开营销陷阱。不轻信“限时秒杀”“亏本清仓”等话术,将商品先加入购物车,冷静几天再决定是否购买。 转移注意,减少购物触发。减少刷购物软件的时间,放下手机,起来喝杯水,给亲友打个电话,出门健身等,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从源头上减少购物诱惑。 来源:温州都市报 原标题:“银发族”疯狂网购,可能是心理作祟 医生提醒:过度消费非小事,及时评估是关键 记者:张晓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来源:温州新闻网-社会】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发至邮箱newmedia2023@xxcb.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内容咨询及合作:19176699651;yuanshipeng@xxc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