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教育部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明确提出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将体育活动作为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抓手。此举进一步强化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 多位专家指出,《措施》统筹学业减负、睡眠保障与体育锻炼,构建起全方位的学生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其中,每日2小时体育活动成为关键一环,标志着体育成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核心内容。 “当前青少年面临情绪管理、学业压力、人际冲突等多重心理挑战。社会竞争与家庭期望叠加,压缩了孩子的心理成长空间。而体育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了释放压力的重要出口。运动时分泌的多巴胺和内啡肽能自然提振情绪,团队项目中的协作与挑战更有助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重获掌控感与成就感。”浙江省体科所全民健身研究中心主任薛亮说。 浙江省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所长邵伟德认为,实现“每天体育2小时”以促进心理健康,关键在于让运动超越单纯的身体锻炼。一方面要保障时间,通过校内课程、大课间与校外体育作业相结合,确保学生拥有稳定充足的运动机会,为释放压力、调节情绪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活动内容需精心设计,多开展游戏、团队比赛等集体项目,帮助学生在协作中学会沟通、处理关系,在共同应对挑战中建立归属感,从而有效缓解孤独感。 此外,通过技能学习与不断突破,学生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这对培养坚韧乐观的品格至关重要。邵伟德强调,应引导学生从运动中收获积极体验,并将其内化为健康的生活习惯。当学生主动享受运动、愿意为自身健康负责时,体育便成为他们应对压力、维护心理健康的终身财富。 “浙青年?爱运动”系列活动为体育赋能心理健康提供了生动样本。活动通过快乐气排球、快乐拔河、快乐纸飞机等赛事,以及“操场音乐夜跑”等创新形式,激发青少年参与热情。 在宁波市江北区,各学校开设皮划艇、击剑等多样化拓展课程,营造“天天运动、人人参与”的校园氛围。值得一提的是,该区联合心理教师推出个性化“体育处方”,将跑步、球类等项目纳入情绪管理方案,帮助压力大的学生缓解焦虑、重建积极心态。学校还开设户外课程,将运动课堂搬至绿道、公园与湖畔,让学生在自然中强健体魄、调适心情。江北区教育局副局长陈冬冬表示,未来还将探索“音乐处方”“劳动处方”等多元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情绪纾解途径,“让阳光照进学生心灵的裂缝,驱散黑暗与孤独,赋予他们探索未来的力量”。 面向未来,邵伟德建议各校系统推进体育促心育工作:校长应带头树立“体育促进全面健康”理念,将体育育人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加强体育教师培训,提升其心理辅导能力;完善校园运动空间与设施,结合体育节、荣誉评选等活动营造良好氛围。 专家普遍认为,《措施》的出台将推动学校、家庭与社会形成更紧密的合力。通过系统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更能在运动中培育他们的自信、合作与坚韧,成为化解焦虑、改善情绪、促进成长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