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郭志强 
(本图为创意性构想,画面由AI生成) “人工智能心理助手,帮我走出了长期抑郁和失眠的困扰。”海马告诉本刊记者,他从2024年开始使用AI心理医生助手软件,通过正念练习,改善了长期失眠的症状。 在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的当下,AI正化身“心理医生助手”,让很多心理障碍患者获得低成本、个性化的诊治。其治疗效果和连续性都有保障,为像海马这类心理障碍康复者带来“福音”,也为心理健康服务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人工智能+”民生福祉是重点行动之一。文件明确提出:“探索推广人人可享的高水平居民健康助手,有序推动人工智能在辅助诊疗、健康管理、医保服务等场景的应用,大幅提高基层医疗健康服务能力和效率。” AI,正在守护全民健康中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 AI帮助医生走近病人内心 在长沙一家医院的精神科,医生借助亿亩心田精神复元自助互助平台(下称“亿亩心田平台”),通过量表、面部表情等特征识别患者的情绪指数。平台还可以将富含情感的口语特征输入大模型,帮助医生识别焦虑、抑郁等心理状况。 “这些多维度、多模态的数据构成重要行为指征,为评估精神障碍患者的压力、焦虑及情绪状态提供了基础。”亿亩心田平台产品总监易新如告诉记者,让AI化身“心理医生助手”与他的经历有关。 早年他曾经历过精神健康的挑战,后通过心理复元康复了,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对心理障碍患者的“被倾听”需求有了更加真切的体会。 看到AI工具兴起,他和技术团队一同开发了基于AI的亿亩心田平台。据介绍,亿亩心田平台在多家医院精神科已经投入使用。 “利用数字人克隆技术、大语言模型和多模态技术,我们研发出了‘数字人家族’,同时结合VR技术实现‘沉浸式场景互动’,帮助患者在安全、自然的环境中实现情绪疏导、认知重构和希望感重建。”亿亩心田平研发团队创星集团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虞敏告诉记者。 采访中,记者体验了亿亩心田平台沉浸式疗愈空间的一款场景,模拟的是森林昼夜节律,辅助身心调节。10余分钟的正念练习与冥想引导,让人感觉身心放松,脑子安静了不少。 AI赋能,织密心理健康防护网 海马会用亿亩心田平台来记录日常心情,并坚持写日记,“之前我满嘴的抱怨,负面情绪很多,精神颓废。用亿亩心田平台记录自己的心情点滴和复元过程后,我发现自己渐渐变得开朗了,更多从积极正面方面考虑问题。这是AI技术带给我的一种新体验。”现在,海马每天都会打开亿亩心田平台,尤其心情不好的时候。 虞敏介绍,AI心理医生助手能够自动提取心理障碍康复者自述文本进行深度分析,为每位用户建立精准用户画像。随着用户数据沉淀,平台会根据每位患者的画像提供有针对性的认知训练、心理疏导。通过不断的人机互动,平台会变得越来越聪明,可以给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多维度个性化心理健康服务,为心理障碍患者提供防护网。 易新如告诉记者:“平台还可以给康复者提供个性化复元建议,毕竟每个精神障碍康复者情况不同,遭遇也不同。AI可以基于大数据和算法,为各类精神障碍康复者提供个性化的心理疗愈方案。” 比如,有些康复者性格孤僻、腼腆封闭,想找一个信任的人倾诉,AI心理医生助手就可以24小时满足他们的倾诉要求。 虞敏说,平台不仅能在患者情绪波动初期识别出潜在风险,还可以按照风险等级推送个性化建议或预警提示,辅助医院和社区服务人员实现“早发现、早干预”。 像亿亩心田平台这类AI心理医生助手不仅进入医院,也开始走进学校。AI心理医生助手依托个性化服务能力,正在为不同特质、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心理支持和教育资源。 易新如举例说,AI心理医生助手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类型、情绪波动和压力源,推送适应性训练、场景化练习或情绪调节视频课程;还可以模拟具有人格特征的对话风格,在学生焦虑或困惑时提供陪伴式回应。 “这种高度个性化的方式,不仅增强了干预的针对性,也提升了学生的接受度和心理黏性,为学生心理健康织密防护网。”易新如说。 当心理学遇到AI,心智和算法要实现“共舞”并不容易。采访中,易新如谈到了挑战,“AI心理医生助手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常常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精神障碍者被‘病人’这个身份所困扰,对于康复缺乏信心;二是AI心理医生助手平台赋能精神康复,仍需要社区精神康复机构、医院等专业人才联动,比如精神健康社工、社区志愿者、相关医护人员等。目前这类人才短缺”。 (文中海马为化名) 
(本图为创意性构想,画面由AI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