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 贺 英 
刘延源 绘 每次巡诊,我的背包里总装着几样特殊物件:一沓方格便签纸、一个家庭格盘、一副OH卡牌(也叫“潜意识直觉投射卡”,能帮助心理咨询师探索咨询者的潜意识内容)……这些小物件虽不如听诊器直观,却能帮我敲开战士们的心门,听听他们的心里话。 今年8月,我随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红色军医边关行”医疗队前往某边防连队巡诊。 刚到的那个周末,一位战友找到我说:“最近睡得浅,老琢磨事儿。”可追问具体事情时,他又总是岔开话题。 “这高原信号时好时坏,联系家里不容易吧?”聊天过程中,我注意到他老盯着手机屏幕出神,便试探着问道。 “嗯,有时在山路上,大半天都没信号。”他说。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的话匣子。原来,他正面临走留的抉择:留队吧,怕父母和妻子觉得自己对家里照顾不够;退役吧,又舍不得连队和战友。 我没有急着给他支招,而是递过一张便签纸说:“咱们来玩个填空游戏,你觉得部队和家给你的感觉分别像什么?”他捏着笔的手顿了顿,在“部队”后写下“温暖的集体”,又添了句“吃饭训练都有人搭伴”;在“家”后面则写下了“安静的小屋”。 “这安静二字,藏着不少纠结吧?”我轻声问。 他低下头,声音轻了些:“小时候爸妈忙,常常让我自己在家待着。我趴在窗台边看楼下撒欢的小伙伴,总盼着有人能带我一起玩儿。” “后来呢?” “后来,我来到部队,感受到了集体生活的温暖。可如今,这份对集体的依赖和对家庭的牵挂撞在一起。” 这位战友是典型的双趋冲突引发的焦虑情绪。童年的孤独感让他渴望延续集体带来的归属感,而与爱人、父母之间的亲密联结又让他牵挂。 我又递过一张便签纸:“左边写下部队让你踏实的瞬间,右边写下家里让你牵挂的事,咱们一点点理。” “战术训练时,战友拉了我一把”“妻子视频时说想我了”……他笔尖动得快了起来,字迹也越来越密。忽然,他抬起头告诉我:“贺医生,我好像懂了??我不是怕选哪条路,是怕丢了两边的暖。” 其实,这就是便签纸的“结构化认知”作用??把模糊的情绪拆分成具体事件,能帮咨询者从情绪里抽离,形成清晰的认知框架。那天下午,我们坐在帐篷里,对着两张便签纸聊了很久。最后,他说:“贺医生,我心里有答案了,今晚应该不会失眠了。” 看着他走向营房的背影,我忽然想起这些年悟出的道理??心理疏导从来不是直接递答案,而是协助战友们拨开心里的雾,找到自己的答案。就像高原的路需要一步一步走,战士们心里的结也得一点一点解,急不得,却也慢不得。 在高原巡诊的时间非常紧凑,战友们心里的结,往往藏在那些稍纵即逝的细节里。这些小工具就像心事捕捉器,能帮我在有限的时间里,科学读懂战士们那些没说出口的心声。 那个总说害怕“执勤时走神”的年轻战士,聊到自己班长时眼眶发热:“上次我发烧,班长深夜背着我去卫生连……” 我取出家庭格盘,让他把代表自己、班长和战友的小木偶摆一摆。他把代表班长的木偶摆得离自己最近,反复调整位置,迟迟不愿放下。 “这像不像小时候,总在揣摩爸爸的心思?”我轻声问。 战士猛地抬头说:“贺医生,您真能读心啊。”细问得知,原来,小时候父亲对他要求严格,一句批评能让他琢磨好几天。 “如今在部队,你不自觉地把这份在意投射到了班长身上,把他当成了父兄一样的人。”等他把木偶摆稳,我慢慢说。 战士恍然大悟:“我总怕做得不好让他失望,反倒分心了。” 这些年,背包里的小工具陪我走过一个又一个边防连队。便签纸上写过犹豫与坚定,家庭格盘摆出过纠结与释然。我也渐渐明白,心理军医的“听诊器”,是愿意多问一句的耐心,是能从细节里读懂情绪的细心,更是尊重战友内心答案的诚心。我想,读懂战士们的心事,守护好他们心理的健康,是我们作为心理军医的责任。 (陈 蔷整理) 
责任编辑:郭妍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