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杨怡雯 上海精神卫生飘扬的绿丝带 A 什么算是心理健康? B 只要没有心理疾病,每天能正常生活,就算得上心理健康。 A 不对哦!真正的心理健康远比这复杂、丰富得多,它涵盖了多个层面,深刻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心理健康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但很多人对它的理解存在偏差,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停留在表面,认为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健康。 就像有人从不失眠,每天正常上下班、社交,看起来一切正常,便觉得自己心理状态良好;还有些人觉得,情绪不好、有点焦虑就会发展成抑郁症、焦虑症;甚至有人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性格外向、整天乐呵呵的,要是性格内向、安静一些,就可能存在心理问题。 这些都是常见的误解,实际上,心理健康的内涵远不止如此。 
到底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 没有诊断标签。世界卫生组织强调,心理健康是“一种能够应对生活压力、实现自身潜力、高效工作并为社会做贡献的幸福状态”。 而真正的心理健康,其实是一场持续的内在平衡与成长旅程。而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健康标准",其实是深深的误解: 误区一: 没有心理疾病 = 心理健康 你以为:只要没被诊断为抑郁症、焦虑症等,就是心理健康。 真相:心理健康要求积极的生命状态。即使无严重疾病,长期疲惫、麻木或空虚感仍会让人如“内心蒙灰”,丧失生活意义感。 误区二: 永远开心、积极 = 心理健康 你以为: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时刻乐观向上,没有负面情绪。 真相:健康的核心是情绪调节能力??能感受悲伤、愤怒、焦虑,却不会被其淹没,如同河流容纳风雨仍保持流向。允许并理解负面情绪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心理韧性。强颜欢笑,反而可能成为情绪崩溃的前奏。 误区三: 心理健康 = 完全独立,不需要帮助 你以为:心理强大的人应该自己解决所有问题,求助是软弱的表现。 真相: 主动寻求支持恰恰是心理力量的关键体现。建立可靠的社会支持网络(亲友、专业人士),在需要时坦然求助,如同为心灵搭建安全网,是维持健康不可或缺的能力。 误区四:思维永远清晰、正确、高效 = 心理健康 你以为:心理健康意味着从不迷茫、决策永远正确、注意力时刻集中。 真相: 健康在于思维的适应性与现实性 ??能灵活调整认知,接纳不确定性,允许自己偶尔"卡壳",但不陷入偏执或灾难化思维。在信息洪流中保持一份清醒的判断力,比永不犯错更重要。 误区五:拥有完美和谐的人际关系 = 心理健康 你以为:心理健康的人人见人爱,永远没有冲突。 真相:关键在于建立真实、有边界的关系。能处理分歧、守护自我空间,并在冲突后修复关系,才是健康标志。研究显示:表面“和谐”却压抑自我的关系,反而会增加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风险。 
心理健康并非静止的终点, 而是一场持续的内在耕耘 它需要你觉察情绪的变化,理解思维的轨迹,并在需要时向外伸出求助的手。真正的心理免疫力,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愿意温柔对待自己。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值得被认真关照,这份关照,就从破除误解、拥抱真正的健康开始吧! 
作者简介 
杨怡雯 上海市崇明区精神卫生中心主管护师,从事精神科护理工作十五载。始终秉持初心,以专业与爱心守护患者心理健康,践行护理人员的责任与担当。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2023. [2] 张友军.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内涵. 随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2024(15):5-8. 2023 年度上海市健康科普人才能力提升专项 ( JKKPYC-2023-A13) 2025年度徐汇区科普创新项目 (xhkp-HM-2025036)    
版权声明 绿丝带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使用。如需转载本内容,须注明“来源:上海精神卫生飘扬的绿丝带”。未经授权不得用于除转载外的其他用途,违反本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 原标题:《你以为的心理健康VS真正的心理健康!》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