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葛列众 复旦商业知识 
专栏 葛列众 中国心理学会工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近年来,人工智能(AI)风靡全球,备受瞩目。自动生成的视频炫目逼真,AI自主对话的能力也令人惊叹,更可模仿各种人物口吻撰写文章,俨然成为一种无所不能的存在,以致不少人担忧人类将最终败给AI。那么,AI真的如此强大、无懈可击吗? 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曾拿一张图像交给某知名大模型识别,这对人类而言轻而易举, 让我意外的是AI却无能为力。经过反复测试不同的大模型,结果始终如一。这并非偶然现象, 目前AI对于未曾接触过或不熟悉的图像识别能力十分有限,我们看到的那些栩栩如生、会跳舞和翻跟头的机器人,实际上都是经过无数次训练后才能表现出相对智能的行为。 其次,当下AI在理解人类心理状态与情绪方面存在明显缺陷。例如,当我输入“我丢了一把雨伞”时,AI通常会机械地安慰我:“没关系,这只是小事,不要难过。”但事实可能恰恰相反:如果这把雨伞本来就是我想要扔掉的,丢失它反而会让我感到轻松愉快。这背后的原因在于,人类交流不仅依靠文字的表面含义,还涉及深层的情感、语调和肢体语言。这种具身智能使得人类有可能理解交往对象真正的意图和情感,要想精确理解,他/她还需要拥有深厚的心理学功底,显然目前AI还远未掌握这种能力。 再次,AI巨大的算力需求也是其发展的重要瓶颈。例如著名的三色地图着色问题,理论计算表明,即便使用目前最厉害的超级计算机,也需要超过宇宙寿命的时间来完成暴力计算。 这意味着,在某些问题上,单靠计算能力提升并不能从根本上突破AI面临的局限。 鉴于以上原因,目前AI的智能水平远未达到人类的全面能力,仅在某些特定领域表现出优势。 那么,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智能与行为的学科,能为AI的发展做些什么? 首先,心理学可以为AI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强化学习为例,这是目前AI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然而它最早的理论基础却来自心理学。早在19世纪末,心理学家桑代克通过研究猫的行为,提出了尝试?错误学习理论;随后,巴甫洛夫提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20世纪30年代,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这些理论共同奠定了现代强化学习的基础。心理学理论为AI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思考框架,助力其进一步发展。 其次,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能直接推动AI在感知和交互领域的突破。例如,人类的知觉恒常性使我们能够在不同距离精确感知物体大小,而AI则还没具备这种能力。尽管心理学家目前尚未完全揭示并建立可供AI直接使用的完善模型,但这些研究无疑为AI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启示。 再次,心理学还可以为AI的情绪智能发展提供关键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人类的情商研究积累丰富,其中心理理论更是AI构建情感理解模型的重要参考。未来的智能体若要实现有效的人??智能体交互,就必须掌握相应的情感模型,这离不开心理学家的深入参与。 综上所述,尽管当前AI的智能水平与人类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心理学及其研究成果的融入,必将显著提升AI的综合智能水平,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所用。 排版丨刘蕊绮 编辑 审校丨宋朝阳 部分插图由AI生成 原标题:《葛列众丨心理学与人工智能》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