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学家鲍里斯?西吕尔尼克1937年出生于法国波尔多,父母分别是来自乌克兰和波兰的犹太人。 1942年,他的父母被押送至集中营。被逮捕之前,父母将年幼的他藏到一间寄宿公寓,托付给一位名叫玛格丽?法尔吉的小学女教师。但到了1944年1月10日,6岁的他还是遭到举报,同另外360名犹太同胞一起被关进了改造成监狱的波尔多犹太教堂。两天后,盖世太保准备清空教堂,将所有犯人转移去集中营。鲍里斯躲在厕所的天花板上,等到人去楼空之后,走出教堂大门,在国际红十字会护士德斯古贝太太的掩护下,钻进一辆救护车,躲到一位濒死女士的身体下方,最终逃出生天。 在彼时和战后的漫长时间里,沉默都是唯一的求生之道。这使得小西吕尔尼克无法诉说童年的阴影。少年时期遭受的创伤常常令他处于愤怒的情绪中,同时他并不相信当时学界所认为的受创伤的孩子无法被治愈,于是开始研究“心理复原”。 译文科学新推出的西吕尔尼克三部著作《丑小鸭》《情感的纽带》《美妙的不幸》分别从童年创伤、依恋关系与重建自我的角度,带读者进行了一场温柔的心理治愈之旅。 西吕尔尼克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心理复原。 
文 | 范范(西吕尔尼克系列作品责任编辑) 烙印于记忆中的童年创伤 “我出生过两次:第一次是1937年7月,我从母亲肚子里来到这个世界;第二次是1944年1月10日。” 那天清晨,法国警察和德国士兵在收到举报后,上门来抓捕年仅6岁的鲍里斯,他当时躲藏在小学女教师法尔吉太太家中。盖世太保的一位负责人说必须现在就逮捕这个孩子,否则几年后,就是希特勒亲自拿枪解决他了。法尔吉太太求情说:“我们永远都不会告诉他,他是一个犹太人,请放他一条生路。” 那是小鲍里斯第一次听到“犹太人”这几个字,也是他第一次知道自己的身份。然而令他费解一生的是,为什么身为犹太人是犯了死罪? 童年时的鲍里斯 被押送到犹太教堂后,孩子们会得到加了糖的牛奶、暖和的毛毯,这曾被认为是纳粹的仁慈之举。但事实上,这只是为了方便将他们全部聚拢在一起,以便一次性“打包”押往集中营。小鲍里斯没有接过这些恩惠,自然也就没有与其他小孩抱团。 逃出生天后,鲍里斯一路躲躲藏藏,得到了许多好心人的帮助,后来被安置在法兰西解放运动组织的救助机构里。直到10岁时,他的姨妈,整个西吕尔尼克家族幸存的三人之一,找到了他,将他带到巴黎生活。那时他们住在7平米的房子里,没有水没有电,靠着发放的极少量物资券过活。 那时的鲍里斯感觉自己被深深地诅咒了:失去了家人,没有了根,没有任何身份证件,不管是求学还是工作,都显得遥不可及。 “一切都在阻止我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童年创伤记忆中的模糊碎片 (童年创伤可能造成记忆和叙事偏差) - 前来逮捕的人,个个戴着墨镜、压低帽檐、竖起领子,他们不愿被认出来,因为他们都是身边的邻居。 - 改建成监狱的犹太教堂,布满铁丝网,到处都是士兵、车辆和枪支。 - 两张桌子摆在了他和其他几百名犹太人面前。据说被叫到其中一张桌前的人,会直接被处死,但没人知道是哪一张。 - 荷枪实弹的士兵们都抬头望着天花板,或许是为他们连6岁小孩都不放过而感到羞愧吧。 - 教堂里其他人都被装上卡车运往奥斯维辛时,小鲍里斯一直躲在厕所天花板上,那时如果走进来的士兵,任何一人抬头向上看一眼,他都无法幸存。 - 从教堂厕所溜出来时,艰难爬过多级阶梯来到大门口。(而事实上,多年后重访旧址,他发现那里只有两级阶梯。) - 帮助他从教堂门口逃生的红十字会护士德斯古贝太太是一位金发美女。(而四十五年后二人通过电台节目重逢时,德斯古贝太太拿出当年的照片给他看:她的头发是乌黑的。) 沉默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二战期间,他被绝对禁止向任何人提起自己父母的来历,因为随时可能被举报;不被允许去上学,因为随时会被逮捕;不能出门去买东西,因为周围的邻居都有可能为了赏金出卖你。最终,他被要求改名换姓,保持沉默,否则不仅自己会死,自己所爱的家人们也会因此而死。于是,他学会了闭嘴,靠着假名字幸存下来。 战后,他迫不及待地换回自己的名字,并想要与学校的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故事。然而,没有人相信他的话,过于离奇的经历远远超出了正常人的认知范围。对二战期间法军的节节败退和维希政府同纳粹媾和的羞耻感,也让百废待兴的法国不愿再面对这些真实的过往。于是,他再次选择了闭嘴,将这段深刻的童年创伤记忆埋在心底。 曾经的受害者不愿余生永远活在受害者的阴影里 那些过往历史的受害者,那些遭受严重精神创伤的人,通常满脑子只有一个目标:开启心理复原机制,避免余生永远生活得像受害者一样。 如何克服心理创伤? 集体叙事非常重要,唯有如此个体创伤才能最终得到表达:我真正经历过的和你愿意相信的事实之间,鸿沟亟需弥合。时间是让此类叙事变得更易接受的主要因素: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后,鲍里斯终于可以发声,说出自己的故事,让无数读者见证自己的过去,进而愈合创伤。 很多人认为电影或小说这样的表达形式,呈现的都是虚假的东西。事实并非如此。“虚构小说从来都在说真话。”鲍里斯讲述的所有故事都是真实的,是历史的见证,尽管精神创伤的记忆中可能出现异想或紊乱,但讲述者是无比诚实的。 当多年后,人们终于愿意面对历史,去聆听和理解这些匪夷所思的经历时,他才感到自己变回了正常的人类,不再分裂,那个曾经破碎的自我重新得到整合,变得饱满起来了。 为何开始研究心理复原? 在还没有“心理复原”这个术语的时候,鲍里斯只是认为,自己无论如何都要找到一种帮助自己克服过往心理创伤的方法,不能放任自己被从前的经历操控。由于深受创伤困扰,他常常处于愤怒的情绪之中。 后来在学习医学、心理学和精神医学期间,导师们告诉他,受过精神创伤的儿童是无法治愈的,这让他完全无法接受:“我只有两条路,要么自杀,要么退学。”他当时还没有“心理复原”这个概念,只是单纯地不能接受,受到创伤的孩子,一生都注定被诅咒。 于是,他开启了从科学、临床等角度展开的理论研究,力求帮助人们,尤其是遭遇性虐待或身体虐待的儿童克服由此带来的心理创伤。 他在法国土伦创建了首个国际心理复原研究小组,并在第一次小组会议上给出了心理复原的定义:在遭受精神痛苦及心理创伤后,恢复健康发展。遭受战争、家暴或命运变故造成的创伤后,你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停留在惊恐状态中,要么奋起重新编织生命之线,后者便是心理复原。 
鲍里斯?西吕尔尼克(Boris Cyrulnik),1937年出生于波尔多,法国著名心理医生、人类和动物行为学家、神经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现任法国土伦大学教授。他著有多部畅销作品,被誉为“疗愈了法国”的作家。他还拥有自己的电台节目,目前仍活跃于法国文化界。 心理复原机制的运作方式 心理复原的运作可以简单地分为三个阶段:创伤前、创伤中和创伤后。 在创伤前,我们从很早期就拥有了一些保护因素,即安全型依恋关系(secure attachment)和心智化(mentalization)。 如果你在学会说话之前就获得了安全型依恋,那么你就有了宝贵的防御机制。关注儿童早期发展是对所有人都有益处的事,这样可以构建他们的多重依恋关系,让他们在即使遭遇挫折时,也不会失去希望。他们学会打造自己的私密世界,懂得寻求帮助和支持,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月里就开始培养心理复原力。 第二个阶段是创伤中,也就是冲突开始的地方。洪水、火灾及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的身心综合征,比战争、身体虐待或性侵造成的心理创伤要少。这是因为我们更容易原谅自然,认为自然并非有意为之。而对于那些摧毁我们的人,情况则完全不同。肇事者离我们关系越近,创伤的破坏性就越大。肇事者可能是我安全型依恋关系的一员,如今他的“背叛”破坏了我此前建立的创伤防御机制,阻碍了我心理复原力的发展。 最后是创伤后的阶段。一个人经历创伤后,他们需要的第一样东西就是支持。如果我没有得到任何支持,如果我像战后那样独自一人,我可能什么也做不成,只想着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这样我永远无法处理自己的创伤,无法向别人解释,无法根据自己的经历叙事,不能从心理学、哲学或政治的角度来思考它。我无法理性面对自己的经历,因为我只有独自一人,被迫保持沉默。而沉默只能加速抑郁,不能发展心理复原力。 但如果得到支持,我就能再次感到安全。一旦我感到安全,就可以退后一步,尝试处理创伤,并创造叙事,将自己的故事告诉那些想理解我的人。我会努力让自己被理解。神经影像学显示,当人们试图谈论自己的创伤时,他们大脑的运作方式得到改变,如果这个过程持续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脑结构本身也会发生变化。 几个月后,我便不再像从前那样看待世界了。只要能面对过去的经历,我就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努力去治愈我的创伤,不再是过去的奴隶。这就是心理复原力发挥作用的时候。 心理复原问题已扩展到心理学、教育学及社会学领域,并且出人意料地在神经影像学方面有了长足发展。它满足了我们心理治疗的需求,帮助我们理解了当心理复原开始启动时,一些古怪行为(如创伤儿童的自残行为)出现的原因:大脑杏仁核在自残发生时得以关闭,从而不再感受到恐惧、愤怒及难以忍受的情绪折磨。对于心理复原中的人们来说,相比之下,自残带来的肉体痛苦要比精神痛苦容易承受得多,这是一种心理舒缓的方式。 促成延长陪产假 2021年7月1日起,法国将父亲带薪陪产假延长至25天,其中7天为必休。这样,加上孩子出生头3天的出生假,法国奶爸一共拥有28天的陪产假。 促成这一政策落地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一份由婴幼儿专家团队此前提交给法国政府的名为《最初的1000天》的报告。这份130页的报告指出,婴儿与父亲之间的亲密联系对小孩身心发展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14天的父亲陪产假太短,不足以建立父婴联系,建议将父亲陪产假延长至9周。 
法国政府基于这份名为《最初的1000天》的报告,最终决定将父亲陪产假延长至一个月。 作为报告作者之一,鲍里斯?西吕尔尼克强调,父亲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远比人们以为的更重要,也比想象中的更早。陪产假短甚至意味着,宝宝早上还在睡觉的时候,父亲已出门上班;等父亲下班回家,宝宝已经睡觉了。这样的结果是:父亲在家只有威信,却没有与孩子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而实际上,“宝宝在刚出生的几周成长非常快,因此,只需几周就可以让宝宝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西吕尔尼克指出,父亲在母亲孕期时就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母亲怀孕期间是一个人,她患产前/产后抑郁症的可能会更大。有父亲/另一名家长在,母亲会感到更有安全感。由于婴儿的心理发展在出生前就已开始,因此,母亲情绪稳定也会让子宫里的婴儿更安心。”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丑小鸭》 作者:[法]鲍里斯?西吕尔尼克 译者:王真
出版时间:2025年5月 内容简介: 《丑小鸭》是一本以“心理复原”为主题的儿童心理自助类作品。西吕尔尼克在《丑小鸭》中通过对自身童年经历及多名创伤儿童案例的分析,详细描述了“心理复原”的概念、内涵及其实施过程。 本书分为“破茧”和“成蝶”两大章节,前者阐释儿童可能遭遇的早期创伤及其影响,后者分析应对创伤的疗愈及复原方式。作者将依恋关系分为四种不同类型,指出从12个月至18个月开始,儿童就可以“编织”其“自我复原”网络,即逐渐从由父母的语言和行为造成的创伤中恢复。作者认为创伤分为两种,实际造成的和受创者想象中的,而儿童学会开口说话和自我表达之后,就拥有了自我调整和蜕变的能力。 作者简介: 鲍里斯?西吕尔尼克(Boris Cyrulnik),1937年出生于波尔多,法国著名心理医生、人类和动物行为学家、神经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现任法国土伦大学教授。他著有多部畅销作品,被誉为“疗愈了法国”的作家。 
《情感的纽带》 作者:[法]鲍里斯?西吕尔尼克 译者:张笑语 ISBN:9787532798186 定价:58元 出版时间:2025年5月 内容简介: 《情感的纽带》是一本从人类和动物行为学角度分析亲子依恋关系的心理学著作。 作者在多年动物行为学研究基础上,以崭新角度观察人类情感行为及依恋关系模式,通过与动物世界(海鸥、乳鸭、翠鸟、狗、大猩猩、壁虱、蚊子、猫……)的对比,阐释凝聚家庭的天然情感纽带究竟如何发挥作用。婴儿从什么时候开始建立与母亲的联系?与母亲的分离对孩子的未来有什么影响?情感依恋是如何启动的?孤儿在什么时候迫切想要寻找生物学上的父母?从弗洛伊德的分析心理学到简?古道尔的灵长目动物学,西吕尔尼克试图从不同维度探索所有这类问题的答案,理解塑造两个个体之间纽带的生物学、心理学及社会文化机制。 
《美妙的不幸》 作者:[法]鲍里斯?西吕尔尼克 译者:王杨 ISBN:9787532798629 定价:58元 出版时间:2025年5月 内容简介: “心理复原力”从何而来、如何作用?作者超越苦难者身上所展现的内在特质,重新论述“创伤”对人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叙事智慧”重述自己的故事、创造意义,把过去的痛苦改写为“美妙的不幸”,逐渐锻炼出心理复原的能力。因为开始了叙述,所有的苦难都变得可以承受。分享苦难的经历,相当于请求亲友成为支持我们奋战下去的力量。 身为纳粹大屠杀幸存者,作者深知社会环境对于创伤修复的影响,继而将关切的对象转往社会整体的心理复原。一个社会若懂得倾听受创者的心灵故事,他们修复自我的过程就会比较容易;但若社会环境限制他们的感受,则会让伤口恶化,受伤的心灵将被迫屈服于命运,终生陷溺在不幸之中。 
原标题:《在纳粹手下逃生的孤儿,他靠“心理复原”治愈了自己》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