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杜安琪):青春期是青少年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心理健康问题多发时期。在履职调研过程中,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岳阳市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胡春莲发现,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2023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28%,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今年全国两会,她带来了关于健全完善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医教协同服务体系的建议。

“目前,家长和学校师生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认知度及重视度还存在一定差距。”胡春莲表示,一些青少年及其家长对于心理问题有病耻感,很少主动就医,导致忽视、隐瞒心理疾病。部分学校把学生心理危机事件视作关乎学校声誉的负面事件。家庭、学校、社会在青少年心理问题上遵循各自目标,缺乏一致性。此外,目前多数省份的医教协同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利于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干预体系。很多医院缺乏对青少年心理危机的及早干预,造成干预的滞后,事倍却功半。 为进一步健全完善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和医院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和协同工作机制,胡春莲建议,以“心理体检”为抓手,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协同服务体系;整合医疗机构、社区、学校等专业心理人才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鼓励学校设置心理咨询室,规模较小的临近学校可共享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医疗机构心理专业人员可定期到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鼓励教师与心理医生进行双向沟通交流,通过医院跟岗见习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服务水平。” 同时,胡春莲认为应该健全心理监测体系及干预机制,包括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设立24小时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绿色通道等。在干预机制方面,要健全分级诊疗与转诊网络,推动形成由学校心理咨询室、社区、医院共同参与的“筛查?转诊?随访”机制。对于复杂的心理问题病例,可在多学科协作解决共病问题的同时,利用互联网医院平台,开展远程会诊和线上复诊。 此外,还应完善休学、复学协同管理制度,加强心理问题的科学研究,加大科普宣传力度。胡春莲希望,通过实施以上举措,社会能够整合医疗机构、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力量进行综合多重干预,推动形成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科学、高效、可持续的长效机制,切实降低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与其致残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