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成绩优异,却因一次考试失利,无法承受父母的责怪,竟选择从楼上一跃而下。 还有的孩子,仅仅因为一次作业被老师批评,便走上了轻生之路。 为何部分孩子的心理如此脆弱? 其实,问题的根源往往出在家庭的养育方式上。 在孩子的童年时光,父母最应该给予他们的,就是陪伴。 当孩子步入青春期,许多孩子会对父母表现出仇视心理,一见到父母就烦躁不安。很多父母对此感到困惑不已:自己一心为孩子着想,为何孩子却毫不领情,不懂得感恩呢? 原因很简单,青春期出现的隔阂根源在于依恋形成期。 心理学家曾进行过一项有趣的实验。他们把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进一个大房间,房间里摆放着两个铁架子。一个铁架子光秃秃的,没有任何装饰物;另一个铁架上缠满了绒布,形似母猩猩,地上还放有吃的东西和玩具。 接着,观察小猩猩会先做什么?是吃东西、玩玩具,还是寻找类似母猩猩的依靠?结果发现,小猩猩面对陌生环境,先是恐惧地叫了几声,随后迅速爬上模拟的母猩猩架,紧紧抱住。 只有饿了的时候,它才会下来吃点东西,然后立刻又爬上去,紧紧依偎着那只毛绒绒的“母猩猩”。 这一实验表明:幼小的动物虽然需要食物,但它们更需要的是对抚养者的依恋,这种需求甚至超过了对玩具的渴望。 孩子在一岁以内,每当熟悉的面孔出现,再得到熟悉的抚养人的拥抱和爱抚时,原本烦躁的婴儿会立刻安静下来。这种依恋和安全感得到充分满足后,婴儿会感到愉快和轻松;反之,则会出现烦躁不安的情绪。 心理学研究显示,如果人在生命早期长期未能获得这种依恋的满足,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进而引发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 因此,专家建议,对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内),应确保有1-2个固定的抚养人,而不是频繁更换照看者。 由此看来,所有准备怀孕或即将成为父母的人都应该明白: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内,无论多么辛苦,都要亲自带孩子,不要让孩子离开自己,尤其是出生的第一年! 当然,在孩子12岁之前,依恋现象一直存在,且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依恋越重要。 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和控制力,并不取决于收入多少、知识水平高低或事业成功与否,而在于你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了多少努力;更在于他在依恋时期(指12岁以内)与你共度的时光有多长。

广告为什么国内没有大的心理咨询网站? ×
心理抚养远比物质抚养重要得多。 一位母亲曾向我们倾诉,她觉得自己将所有心血都倾注到了孩子身上,可孩子却抱怨在家感觉很压抑。 这是因为,孩子成长中真正需要的“爱”,是一种理解和包容的爱,而非控制式的付出和给予。若孩子感受不到这份爱,只感受到父母一味的高要求,那么青春期时很容易出现问题。 如果父母在6岁之前对孩子说“不”,孩子可能只是痛哭一番;但若等到孩子进入青春期才开始拒绝他/她的要求,后果可能就严重了??孩子不再只是哭闹,而是选择离家出走甚至自杀……因为到那时,他已经具备了应对你的各种能力和选择。 “为什么年纪小小的孩子会想到自杀?”那是因为孩子只知道你爱他/她,却并不清楚死亡的真正含义,他只是在用这种方式来威胁你罢了。

幼时的经历塑造了人的价值观。实际上,在孩子能理解“道理”之前,他已经开始形成某些观点了。例如,小时候生病时父母温柔的照顾(如轻轻摸头、陪伴左右),会让长大后的他们在面对他人不适时也展现出同样的关怀。 同样地,在一个经常发生暴力行为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在处理自身冲突时也可能采取类似的攻击性方式。 事实上,孩子的处事风格很大程度上是在模仿大人的行为模式。如果你对待孩子急躁、缺乏理解与尊重,那么到了青春期阶段,当你试图纠正他们的行为时,他们也可能会以同样的态度回应你。记住,从出生那一刻起,孩子们就在学习并复制身边最亲近之人的行为举止。因此,为了孩子健康成长考虑,作为父母的我们应当更加理智地对待每一件事。 请注意:本文内容纯属虚构故事创作,如有雷同实属巧合。文中所提及的所有人物、地点以及事件均经过艺术加工处理,请读者朋友们理性阅读,切勿过度解读或强行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情况。 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及视频)为创作者平台"快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