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找回密码   
 
资 讯
 
服 务
 
 
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培训
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培训
   心理在线--您的心灵家园 、成长乐园! 心理咨询预约客服电话:010-62205655、84722258、86868848  
   首页 >> 资讯>> 心理百科 >>理论

 

要实现自己的目标,真的必须靠“自律”吗?
2023-06-10 20:16:45    作者: 编辑:何安安 新京报

 

“自律”被一些人认为是决定人生的关键所在。但果真如此吗?专注于心理学、认知科学与心智研究的李睿秋认为,限制我们的,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缺乏所谓的意志力,而是整个生活模式和价值观念本身。我们要追求的,不是“自律”,而是“自驱”。

许多讲自律的文章,都会苦口婆心地告诉你:你之所以不够成功,是因为不自律;成功没有什么秘诀,只不过是别人能够坚持而已;自律才能自由,所有的症结都是因为你懒……

他们会告诉你:你要自律,要坚持每天健身、早起、读书、写作、学英语……坚持下去,你就能走在别人的前列。各种随处可见的“晨读会”“共读会”“早起打卡社群”“习惯训练营”也都在提醒着你:不够自律,就会被时代抛弃。

但真的是如此吗?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要实现自己的目标,真的必须靠“自律”去实现吗?

   《打开心智:人生破局的关键思维》,李睿秋 著,中信出版社2022年9月版。

做不到自律?这不是你的问题

我想,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看到一个“早起打卡”活动,兴冲冲地加入了。之后每天睡眼惺忪起来关闹钟、打卡、做运动,强迫自己进入清醒状态。一个月过去,活动结束,一切又回到原样,晚上熬夜,早上起不来床。

纪录片《学习的人》(2013)剧照。

看到一个“每天一篇千字文”活动,觉得很有意义。于是报了名,每天下班后吭哧吭哧地写,哪怕没有灵感也要东拉西扯地写。一个月过去了,心里悄悄松了一口气:终于不用写了,解脱了。

看到一个“100天打败拖延症”活动……这些活动都很好,承诺的结果都很有价值,但它们真的有效吗?

其实,如果一件事情必须让你逼着自己才能去做,那为什么要做呢?一件事情,大脑从中感受到乐趣,就会倾向于去做;从中感受到痛苦,就会倾向于逃避??这是我们的本能。从这个角度上讲,自律其实是一个伪概念。因为与自己的大脑相对抗,凡事都逆着它的本能来,其实是没有用的,这只会使你不断停留在内耗中,不断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过度追捧自律,很容易导致一个结果:认为自己现在做得不好,本质原因是“不够自律”,从而对自己产生负面评价,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久而久之,你很容易变得心灰意冷,愈发感到沮丧,愈发讨厌这个“不够自律”的自己。

但其实某件事你坚持不下去,并不仅是因为不够自律;别人能够成功,也并不仅因为他比你更自律。停留在“我不够好”这样的观念里,只会为自己带来阻力,更加难以付诸行动去改变。如果你也一直被这样的观念所困扰,请允许我给你一个拥抱。我想告诉你:这不是你的错。强迫大脑去做它不习惯、不适应、感到痛苦的事,本来就是一种低效的行为。如果做不到,绝不意味着你不够好,而是因为这个方法错了。

电影《奔腾年代》(2003)剧照。

事实上,能够长期坚持良好习惯的人,绝大多数都不是通过逼迫自己来做到自律,而是因势利导,引导自己的大脑按照正确的计划和方向去行动。推动他们的不是“我必须如何”的自律,而是“我可以做到什么”的自驱。好的习惯永远都不需要刻意去坚持,更不需要虚无缥缈的自律??我们应该让习惯来适应我们,而不是我们去适应它。

那么,通常所说的自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我们可以从意志力入手,来探讨它的本质和作用机制。在一般的理解中,自律的本质是意志力。许多人认为,坚持一个好习惯是非常消耗意志力的事情,而正常人的意志力又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因此必须通过一些方式,不断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和自控力,把意志力锤炼得像钢铁一样坚硬,才能抵抗懒惰和外界的诱惑,拥有高度的行动力。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你就是一个意志力薄弱的人,总是很容易屈服于短期的反馈和回报,做什么事情都很难成功。

这种对“自律”的理解似乎也为我们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借口。比如,正是因为我缺乏意志力,所以,每当我制订了减肥计划,却总是抵抗不住碳水的诱惑;每当我想好好健身、锻炼,却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明明知道时间宝贵,该好好利用起来,却总是会忍不住去追剧、打游戏、刷手机;每当我给自己定下严格的学习计划,却总是坚持了几天就懈怠了,没办法持续下去……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归咎于意志力,给自己打上“意志力薄弱”的标签,给“懒惰”和“懈怠”一个解释。

自我损耗理论曾是21世纪初影响力最大的心理学理论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把时针往回拨一点。“意志力”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70年前后,斯坦福大学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博士的棉花糖实验。他把一群孩子留在一个小房间里,每个人发一个棉花糖,告诉他们:棉花糖可以吃。但如果你等待15分钟,就可以得到两个棉花糖。如果抵制不了诱惑,把手上的糖吃掉,你就什么也得不到了。

实验的结果是:那些等待研究者回来的孩子们,在今后的人生中,包括人际关系、SAT考试、同学评价等方面的表现均优于吃掉棉花糖的孩子。米歇尔认为,那些能够等待研究者回来的孩子,拥有更强的意志力,他称之为“延迟满足”的能力。因此,他们抵抗诱惑的能力更强,长大之后在社会上取得成就的可能性也会更大。

电影《奇迹?笨小孩》(2022)剧照。

1998年,心理学大师鲍迈斯特(Roy F. Baumeister)在延迟满足概念的基础上,系统发展了关于意志力的理论,提出了一个“自我损耗假说”。他声称:

1.意志力是一种心理资源,你每使用一点,它就会消耗一点;

2.它的生理基础是糖分,喝一杯加了糖的柠檬水,就能快速有效补充意志力;

3.它就像肌肉一样,可以通过锻炼来加强。经常训练它,就可以提高你的意志力。

鲍迈斯特是如何总结出这个理论的呢?在一系列实验中他发现,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似乎整体上遵循着一种“守恒”的规律。他让AB两组实验参与者同时解决一个复杂的任务。但在开始之前,他先让A组的参与者回答一系列困难的题目,让B组参与者回答一系列较为简单的题目。结果发现:经历了困难题目“洗礼”的A组,在解决新任务的速度和效果上普遍不如B组。因此他认为,这背后必定存在着某种属性,决定着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能够发挥出的实力。这种属性是有限的、守恒的,你在前一个任务中把它用掉了,在后一个任务中就不够用了。

鲍迈斯特进一步推测,这种能力与使人们克服诱惑、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聚焦目标的能力是同一种能力,也就是传统所说的“意志力”。为了验证这一点,他又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在这些实验中,A组在处理一系列复杂任务之前,需要先经历一个考验:他们需要拒绝掉眼前甜美可口、散发着诱人香味的小饼干的诱惑。结果发现:需要拒绝饼干诱惑的A组,完成任务的表现普遍不如B组。于是,他提出了关于意志力的基本理论,也就是上述三条结论。

简单来说就是,一旦一个人用完了意志力,就会出现“自我损耗”,使得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下降,难以保持注意力集中,难以坚持完成计划……

这个理论看上去实在太简洁、太美妙,又与我们的常识相契合。因此,自我损耗理论被提出之后立刻风靡全球,被无数人奉为圭臬。说它是21世纪初影响力最大的心理学理论也不为过。

在2000至2010这十年间,“意志力”“自控力”“自律”这几个词传播甚广,许多人都认为自己找到了成功的秘诀,那就是锻炼自己的意志力。一个人的意志力越强,就越能够抵抗短期反馈的诱惑,沉下心去做更长期、更有价值的事情,克服更加困难的挑战,从而每一天都能够有充足的进步。这种思维方式非常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们普遍相信努力可以改变一切,如果一件事的结果不好,那就是由于一个人不够努力。

但是,为什么说这个理论只风靡到2010年呢?因为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对这个理论的反对声开始涌现。

意志力真的存在吗?

比较早质疑自我损耗理论的是迈阿密大学的博士埃文?卡特(Evan C. Carter)。卡特在研究起步阶段想把自我损耗理论作为他的研究方向,但经过多次实验,无论如何都无法得到和鲍迈斯特同样的结论。于是,他和导师重新审视过往关于自我损耗理论的研究。他们惊讶地发现,这些研究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得出的结论并不够有说服力。

于是,从2013年到2015年,卡特和他的团队一连发表了三篇论文,指出他们无法复现鲍迈斯特的成果。并且通过对过往研究的全面审视和分析,他们发现支持自我损耗理论的证据非常薄弱,经不起仔细推敲。

 

电影《奇迹?笨小孩》(2022)剧照。

与此同时,其他心理学家也开始对自我损耗理论提出质疑。比如2012年的一项研究发现:让参与者用含糖饮料漱口而不喝下去,也能提高他们完成任务的表现。这一研究质疑了“意志力的基础是糖分”的观点。这一系列论文引起了轰动。于是,美国心理科学协会立刻作出反应。

2014年,在该协会的牵头下,心理学界做了一项包含了全球23个实验室的大规模实验,使用更科学、更严谨的操作方式,试图重新验证鲍迈斯特的意志力和自我损耗理论。从该机构2016年发表的论文可知,新的实验结果发现,自我存在效应几乎不存在。这些研究都经过了鲍迈斯特本人的指导,用了更加严谨的实验方式,但结果却无情地批驳了他自己的观点。这可能是心理学界近20年以来比较大的一次“翻车”。

从新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断,鲍迈斯特的理论很可能是错的。它被广泛接受,很可能只是因为大众觉得“它看上去很正确”而已。

那么,如果说鲍迈斯特是错的,意志力究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2010年,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S. Dweck)和她的同事再次重复了鲍迈斯特的实验。不同的是,这次他们把A组分成了A1和A2两个小组。分组的方式是这样:他们事先询问了A组的参与者:“你相信意志力是有限的吗?”随后,把回答“相信”的人员分配到A1组,把回答“不相信”的人分配到A2组。

实验过程中,德韦克让A组与B组共同先回答一系列困难题目,再处理一个复杂任务。结果发现:不相信意志力有限的A2组,处理复杂任务的速度和质量跟B组没有差别,两者都显著优于A1组。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即使是对于那些相信意志力有限的人,如果给他们呈现一些材料,暗示他们“意志力是无限的”??比如“当我聚精会神解决问题时,我感到充满活力”这样的句子,他们的表现也会有显著的提升。

也就是说:只要你相信意志力是无限的,那么对你而言,意志力就是无限的。这说明什么呢?所谓的意志力,很可能并不真实存在??只是你对自己的心理暗示而已。正因为我们相信“意志力是有限的”,才会表现出“有限的意志力”,让自己心安理得地放弃思考,屈服于眼前的休息、娱乐、即时满足……不过,鲍迈斯特本人并不这么认为。

他在2016年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意志力确实是有限的,只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因为意志力的耗竭让我们感到疲惫,而是因为我们认为“意志力即将耗尽”从而感到疲惫。只要我们不这样想,就可以一直使用意志力,去获得更佳的表现,直到它真正地被耗尽。这一点也可以用“预测原理”来解释:重点不是我们实际还有多少意志力,而是大脑对这一点的预测。正是因为大脑预测自己还有意志力,才不会表现出“自我损耗”。

从我的角度来看,这个解释其实和“意志力实际上是无限的,只要你不认为它有限,你就可以一直使用意志力”没有根本性的差别。

“延迟满足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更优秀”的观点可能是错的

与此同时,作为自我损耗理论的基础,延迟满足理论也受到了一些质疑和批评。

一系列对棉花糖实验的复现发现:改变一些变量(比如是否对研究人员存在信任),实验结果就会改变。看似“延迟满足”能力较低的孩子,实际上可能是因为对研究人员不够信任。也就是说,我们一直所推崇的“延迟满足”,很可能只是建立在对这个世界的信任基础上的某种结果而已。2018年,纽约大学助理教授泰勒(Tyler watts)的研究再次对棉花糖实验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发现了几个结果。

1.孩子4岁时所表现出来的延迟满足能力,与他们15岁时的学业成绩的确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是这种相关性只有原版棉花糖实验的一半,而且在控制了家庭背景、早期认知能力和环境影响之后,这一效应下降了2/3。

2.15岁之后,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与他们的行为结果之间几乎没有相关性,没有统计学上的关联。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我的看法是:这与孩子前额叶皮质的发育有关。前面讲过,抑制自己去做某事的冲动的能力主要受前额叶皮质控制,而前额叶皮质在青少年阶段是在不断发育的。幼年的时候,大家的前额叶皮质发育程度可能存在一些差异,因此在行为控制上会有所不同。而十几岁之后,大家的发育程度就比较接近了。

总而言之,被普遍认可的“延迟满足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更优秀”的观点很可能是错的,延迟满足并不是一个人成功的原因。个人成长是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对环境和外部世界的信任,二是良好的认知能力。也就是说,一个人表现出更强的延迟满足能力与拥有更杰出的成就,这两者都是那个人成长环境良好且得到足够关爱的结果。它们本身并没有因果关系,只是二者常常同时出现,所以一直被误认为它们存在因果关系罢了。

因此,许多家长着眼于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但正是这个培养的过程,会对孩子造成额外的压力,反过来降低孩子的幸福感,损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脑发育,而这才是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的更大风险。

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让他生活在你追我赶的“内卷”之中;过度地压制孩子娱乐、休闲的需求,认为这些都不重要;总是在拖延和推迟对孩子的承诺,让他一次次满怀期望又失望……以上这些行为从表面上看都是为了孩子好,让孩子为更长远的利益放弃眼前的小利。但是,很可能会反过来加重孩子的压力,造成更长远的恶劣影响。

如何看待意志力?

迄今为止,学术界虽然还有一些争论,但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认为意志力是一个不必要的东西,我们没有证据表明它存在,更没有证据表明它是有限的,会对我们造成影响。

我的观点也是一样的。既然比起认定意志力有限,相信意志力无限对我们更有用,并且也得到了更多研究的支撑,那么为何不相信它呢?我建议你试着告诉自己:我的意志力是无限的,只要我想去做,就能够做到。

许多研究都发现,抱着这种信念的人,表现普遍更佳,也会有更强的幸福感。甚至,当一个人完成一个艰难的任务后,再面对一个新任务,如果坚信意志力是“越用越多”,就会有更好的表现,这被称为“反向自我损耗”效应。其原理很简单,如果一个人认为意志力是有限的,那么他就更容易有放弃的理由??他会把放弃这件事归咎于自己缺乏意志力,进而因为寻找到一个解释而顺理成章地给自己的放弃一个台阶。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2006)剧照。

但问题是,当我们总是断言“我是因为缺乏意志力,所以才放弃”的时候,这种思维方式会让我们会潜移默化地认为,因为自己缺乏意志力,所以容易放弃、容易屈服、难以坚持一个行为等状态是很正常的。也会让人这样想:等我锻炼好了意志力,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了。但要等到什么时候,才算是“锻炼好了意志力”呢?

人是喜欢寻求解释的动物,总是倾向于把许多不足和缺陷,解释为自己缺乏某种特质,从而令这种不足和缺陷变得更容易被接受,避免产生认知失调。但这样做对于弥补不足和缺陷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当我们用一个虚假的理由去获得解释和安慰时,往往就很容易忽略真正的问题,以及真正能够解决它的方法。反过来,如果你相信意志力无限,那么至少意味着:你对自己的自主性和自主能力,是有信心的。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问题,你就不容易把它当成一种压力、一种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你会把它当成一种挑战,让自己兴奋起来:又有新的挑战可以让我大展身手,来帮我提升“经验值”了。

你会把每一次困难都当作一次提升自我的机会,从而充满激情。

所以,如果你一直以来的思维都是:终于干完今天的活了,不要再折腾,不要去做“烧脑”的事情,是时候让自己休息一下,恢复脑力……那么,不妨稍微改变一下,试试让自己接受“意志力无限”的设定,将思维转变成:终于干完今天的活了,又有一段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去做真正想做的、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了。这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获得感”。

本文选自《打开心智:人生破局的关键思维》,较原文有删节修改,部分小标题为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原文作者/李睿秋

摘编/安也

编辑/何安安

校对/刘军



 

 往期回顾
 
 联系方式
 
预约电话:
010-62205655
咨询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北京师范大学校内
乘车路线:
地铁:乘坐地铁2号线在积水潭下车换乘810路、826路、47路、626路 、38路到铁狮子坟(北师大东门)下车即是。
公交:乘坐16路、22路、38路、47路、104路、304路、331路、618路、626路、635路、645路、810路、826路、919路、939路、949路到铁狮子坟(北师大东门)下车即是。
 银行账号
 
公司账户

开户名:北京心灵在线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开户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北七家支行
账 号:0612000103000018047


个人账户
户 名:张照坤
卡 号:
中行: 6013 8201 0000 8785 118
建行: 6217 0000 1002 4027 180
工行: 6212 2502 0000 6483 380
农行: 6228 4800 1067 6690 315
邮政: 6221 8810 0006 4202 088

| | | | | |
 

网络商标:心灵在线.商标 京ICP备10023055号-3

版权所有: 北京心灵在线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1999-2099
TEL: 010-62205655 专家热线: 13681586989 E-mail :zzk118@126.com
北京心理咨询地址: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师大校内)   邮编:100875  QQ:982881848
本站关键词: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 心理培训 心理医生 心理专家 北师大心理咨询 青少年心理咨询 婚姻家庭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