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过后的救助同样重要,专家们指出,这主要包括外伤、心理,以及防止可能到来的疫情等次生灾害。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分会主任委员李宗浩介绍说,砸伤和挤压伤是地震中常见的伤害。何钟琦建议,对外出血等开放性创伤,应用手指按住动脉;如果旁边有绳子或皮带,要用其捆住流血动脉,并抬高患肢,同时呼救。对开放性骨折,一般用清洁纱布覆盖创面,作简单固定后再运转。遇到挤压伤时,应设法尽快解除重压。遇到大面积创伤者,要保持创面清洁,用干净纱布包扎。
俗话说,“大灾之后有大疫”。第三军医大学抗震救灾医疗队成员、重庆新桥医院急诊科主任史忠教授指出,地震灾后应特别注意虫媒传染并肠道传染并经接触和土壤传播的疾病的预防。在受灾期间,主要应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被蚊虫叮咬,夜间露宿时,暴露的皮肤最好涂抹防蚊油。“灾区群众应注意,别让破损伤口与土壤直接接触。如果条件允许,应给皮肤破损的人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对伤口进行清创缝合,严重的送医院救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研究员岳麟表示,还要注意饮用水卫生。“地震后供水除细菌性和化学性污染外,还存在尸碱中毒危险。所以,应尽快清除水源周围尸体,对局部环境进行认真的漂白粉消毒。”
一场重大灾难,给人们心理带来的创伤同样不容忽视。美国“9-11”恐怖袭击一周年时的一项调查显示,仍有70%的美国人表示未从当时的心理创伤中摆脱出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心理学博士王丽颖告诉记者,他们目前正在待命,随时准备奔赴灾区进行心理干预。“面对灾难,当事人主要会出现两种心理。一种是精神上异常的兴奋,表现为惊恐、害怕等;另一种则是精神抑制,表现为麻木等。”即便这些情绪日后平复了,他们也可能从此认为“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是不可预期的”。因为灾难打乱了之前的所有生活模式。
王丽颖指出,这一方面需要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心理干预,“首先满足受灾人员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给他们以安全感;一段时间后,要通过各种方法让他们明白,‘有些事的确不可控制,但并非所有的事都如此’。”而对于非当事人来说,重大的灾难同样会影响他们的心理。“比如大部分人会因此感叹,‘生命是脆弱的’;有些人会压抑,甚至焦虑。灾难过后,人们的精神会在一定时间内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容易作出夸大危险性的心理暗示。”此时,可多做深呼吸,调整情绪;将自己的感受及时跟亲人或朋友沟通倾诉;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加强和同事的沟通、交流。
急救意识、硬件设施仍需加强
尽管在此次地震面前,各界都做出了及时的反应,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何永年认为,从这次情况看,不少民众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意识还需加强。“1989年美国北加州7.2级地震,8万人集中在旧金山的一座大型体育场内,地震的强烈震撼没有造成场内观众的慌乱,也没造成任何伤亡,这与民众素质、应急指挥不无关系。”何钟琦则表示,应把灾难意识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就像培养识字能力一样。
首先,提高民众在突发事件面前,保持镇静的素质。何永年指出,如果地震发生时茫然失措,甚至从高楼上直接跳下去,那就全完了。在日本,由于从孩提时就接受过相关培训,因此灾难来临,人们大多表现得很镇静,能迅速判断自己该怎么逃,逃到什么场所。
其次,硬件设施。政府对事故灾害,要有预案,将组织、物质、设施的准备做充分。在北京,地面上已建有40多个避难场所,是很好的开头,但相对于城市总人口来说,仍有不足。
最后,加强逃生、避险知识宣传。何永年说,与国外比,我国公民这方面还有欠缺。比如宾馆客房的门后大多有疏散路线图,中国人一般不太关注,但外国人进门第一件事就会去看。“这就需要开展科普教育,举办各种讲座。最重要的是从娃娃抓起,建立更多内容丰富、参与性强的科普宣传教育场所。”美国的儿童灾难自救教育计划,就生动而详细地介绍包括地震、飓风等重大自然灾难发生时的自救常识。如列出了一个家庭在紧急情况发生时需准备必要物资,包括:一张记录家庭成员姓名、住址、生日、医疗信息的清单,可供3天之需的水和食物,收音机,手电筒,电池,哨子,保暖衣物等。据美联社报道,有关文字材料已被送至全美各地的教师手中,政府还斥资进行了广告宣传。而在日本,即便孩子也说得出,地铁里应如何开紧急门,如何逃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