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生是就业活动的主体,对其整体活动起着主动承担作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的自我适应度对于能否就业以及就业所带来的物质与精神上的心理满足都具有重要的衡量价值。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程度上的认知偏颇,这些偏颇的认识会造成错误观念的形成。传统的错误观念主要有:趋向于选择大城市就业、对体制内的工作过分追求、不良等待的依赖心理、以环境好坏来评判工作好坏、对就业存在着畏惧与极端的害怕心理。 
因此,应努力克服这些错误的就业观念,帮助其更好就业。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的脚步也在逐渐的加快,大学生的就业观也应随之发生改变,正朝着多元化和适应市场化的方式发展。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现今大学生的就业观和就业市场的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要求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首先大学生应抛弃传统的体制内的工作才是根本保障的观念,到中小企业或是私营企业中去发挥自己的长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的工作性质都能使其才能得到不同程度很好的发挥。 其次也要不断发挥自己创新、创业精神。做到先择业,有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创业。同时就业的方式也更加的多元化,而不单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择业。就业渠道的选择也可以更加的灵活化和具有相对的自谋性。 
再次鼓励具有较高素养和追求的大学毕业生可以通过加入到基层的工作方式,不断的锻炼自己、完善自己,与此同时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转变就业中惯有的心理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选择倾向,更加阻碍了其未来的发展。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要实现顺利的就业,就要转变存在于自身内部惯有的心理思维定式,克服传统的定势误区。 首先,对于就业选择的有关问题上,应充分考虑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使自己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形成科学、合理的自我认知。 
自我同一性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具有重要的作用,具有良好的自我同一性在处理就业问题上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可以在相对紧张的就业竞争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也会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承受度,使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
其次,面对严峻的就业、毕业压力,焦急心理在大学毕业生中普遍存在,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从众的心理现象产生。或是迫于父母和社会的压力选择了一份可以获得收入的职业,或是由于周边同学的介绍所盲目从事的职业。 面对激烈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转变就业心态,而不是一蹴而就,有针对性的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并且可以胜任的工作;同时还要克服惯有的心理,如,妒忌、迷茫等,逐渐培养自身的心理素质,加强自身适应社会的心理能力。 
再次,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也应当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加强与不同性格、类型人之间的交流。主动拓展自己的人脉圈,而不是被动的去适应新的环境。同时也要积极的调整自身的心理可承受度,加大对自身心理的建设。
建立发展性生涯规划 发展性职业生涯规划,顾名思义,是在变化发展的规划。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制定过程中还要进行不断的修改规划。具体包括: 第一,具备强有力的社会自信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脱颖而出,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同时还要拥有强大的自信心。自信心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不可逆转的先天因素,可以通过多读书、参与各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获得。这样在求职面试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推销”自己,让用人单位发现自身的价值,提高就业录用率。 
第二,具有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评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做到更为客观,在就业选择中尤为重要。但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能客观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了解不够准确的现象。
因此,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之前,首先应该做到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与了解,通过对自己进行全方位、客观的了解,才能更好的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并明确努力的意义。从而加大了取胜砝码,为就业的顺利成功奠定基础。 第三,做出预先估计。对未来职业做出预先了解。了解的方式可以更加的多样化,可以通过相关岗位的实习或是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中获得。此外,还可以通过更为便利新闻等媒介获得。通过对工作岗位的了解,不仅可以总结其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也对日后所要从事的相关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克服就业心理障碍
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障碍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评价中,不难发现大多数问题都围绕社会适应能力,一般表现为:在面试中或与陌生人的交流中,由于过分的紧张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 这样导致被录用的大学生还要进一步的加强心理及专业建设的培训,浪费了用人单位的时间和精力。此外,由于缺少必要的社会实践,大学毕业生的抗挫能力相对较差,很容易被挫折击垮,从而陷入了无边的心理泥潭中。 因此,要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也要依据其不同时期特点进行区分的对待。重要的是在面对出现的心理问题,大学生要学习对其正确处理,而不应是逃避。还要学会积极的自我的心理调试。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积极的心理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对就业的困扰。维持心理上一种相对平衡,加强对心理困扰的消除。 
大学毕业生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调试克服潜在的或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在心理调试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运用调试方法,加强适应社会的心理承受度。具体可以通过:
(1)强有力自我激励与暗示法。面对困难挫折,要具备较为坚定的信念,在生活中可以找些榜样用来激励自己,暗示自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自我激励和暗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人的精神价值能力。 (2)适当的情感宣泄法。不良的情绪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情绪的有效宣泄是大学毕业生获得就业成功的一种可靠保障。可以通过不同方式的宣泄来解决。如:在空旷的空间大喊、适当的哭泣、向朋友诉说等方式都是情感宣泄的途径。 (3)景色调节法。当感到莫名的焦虑、郁闷的情绪时,最佳的方式不要一个人躲在屋子里,要选择到具有宜人景色的大自然中走一走,这样能有效调节个体的整个心理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