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需要心理安慰,他们更相信医生的话
来源:荆楚网
走进医院的病人和家属,大多面色沉重、一脸焦急……一些专家建议,考虑到患者和家属的心情,医生对他们说话时要注重心理关怀,多说“不要紧”、少说“很严重”。
2008年4月15日下午4点,仙桃陈女士抱着两个月大的毛毛冲进省人民医院儿科病房,找到该科教授姜毅:“您快看看我的孩子,他病得很严重吗?”
原来,毛毛面色发黄,上午在一家医院看病时,两名医生都说“很严重,要住院治疗”,又说病情“还待查”。陈女士当时急哭了,一家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陈女士的丈夫更是四处打电话“求救”,后来,一位朋友介绍他们来找姜毅看看。
姜毅边宽慰陈女士“莫紧张”,边替伢听诊,问清相关情况后笑着说:“不要紧,这是新生儿黄疸,要先取血检查。若是母乳性黄疸不需要治疗,15天左右会自行消退,可以继续喂母乳;病理性黄疸则需治疗,也可以治好。”
陈女士松了一口气,“那我要不要也检查一下呢?”“不需要,你想为我们医院做贡献啊?”姜毅的话,把大家惹得哈哈大笑。
几个小时之间,心理经历了从沉重到轻松的巨大变化,陈女士感叹地说,如果医生都这样体贴患者就好了。
姜毅说,患者到医院来,本来就处于心理弱势。医生在告知他们疾病、注意事项的前提下,带有同情心地多说一些“不要紧”、“别过度担心”之类的话语,能让患者积极地面对病情。
省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肖梅,常常陪在产妇身边,鼓励她们相信自己能顺利生下孩子。她说:“病人都需要一些精神上的支持,他们更相信医生的话,所以,我们多站在病人和家属的角度想问题、说话,就能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