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找回密码   
 
资 讯
 
服 务
 
 
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培训
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培训
   心理在线--您的心灵家园 、成长乐园! 心理咨询预约客服电话:010-62205655、84722258、86868848  
   首页 >> 资讯>> 心理大观 >>热点关注

 

人类最黑暗天性是什么?精神混乱、自恋和迷恋权谋
2018-10-30 13:22:32    作者:参考消息

原标题:人类最黑暗天性是什么?心理学家:精神混乱、自恋和迷恋权谋

参考消息网10月30日报道 《澳洲科技新闻网》9月27日在《人类》栏内刊登彼得?多克里尔撰写的一篇文章,题为《科学家已经识别出你所有最黑暗的冲动背后的驱动力》,文章称,德国和丹麦心理学家确认导致人们出现最黑暗心理的三种天性分别是:精神混乱、自恋和迷恋权谋,其次还有一些因素,包括自私、悲观、嫉妒等。文章内容摘编如下:

心理学家称之为黑暗三位一体:人性的三种最恶毒倾向??精神病、自恋和迷恋权谋??的交汇。

但事情的真相则更深入、更黑暗。还有利己主义、虐待狂、狠毒等等。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这个表面上所有最恶劣倾向的流氓画廊后面,则有人类黑暗心理的共同核心。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和丹麦的心理学家将我们所有的最黑暗冲动背后的这种驱动力绘图,并给它起了一个名字:“遇见D”,D就是新发现的人格黑暗因素。

D因子的理论框架在所谓的g因子(“一般智力因素”)中有其基础:英国心理学家查尔斯?斯皮尔曼在一个世纪前提出的一种结构,当时他观察到,在一种认知测试中表现良好的个体更有可能在其他类型的智力测试中也得高分。

换句话说,可以测量“一般智力因素”。但事实证明,这并非科学家们所能发现的全部内容。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心理学家因戈?策特勒解释说:“以同样的方式,人类个性的黑暗方面也有一个共同点。这意味着,与智力相似,可以说,这些方面都是同一倾向的表达。”

在一系列涉及超过2500名参与者的四项独立研究中,策特勒等研究人员对参与者进行了调查,采用的提问旨在衡量他们的九种不同的黑暗人格特征的程度:自我主义、迷恋权谋、道德脱离、自恋、心理权利、精神病、虐待狂、自我兴趣和狠毒。

为此目的,参与者被要求不同意一系列可变的“黑暗”陈述,例如:“我知道我很特别,因为每个人都一直告诉我是如此”、“我会说任何话来得到我想要的东西”、 “如果不在某个地方偷工减料就很难取得成功”,以及“伤害他人会令人很激动”。

获得所有反应之后,他们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虽然这些黑暗特征都是截然不同的,但由于核心黑暗因子D在不同的人的不同方面显示出来,所以这些特征都在一定程度上重叠。

策特勒说:“在一个特定的人身上,D因子主要表现为自恋、精神病或其他黑暗特征之一,或这些因素的组合。”

“但是,通过我们对各种黑暗人格特质的共同点的绘图,可以简单地确定,该人具有很高的D因子。这是因为D因子表明,一个人有多大可能会参与与其中一个或多个黑暗特征相关的行为。”

这是非常令人振奋的研究结果,但你不必仅仅接受研究人员的结论:你可以自己进行D测试。

为什么人们想知道?除了个人对自己真实的黑暗程度的好奇心之外,研究人员说,他们的研究结果有朝一日可以带来心理学和治疗方面的新发现,从而提升人们对如何解释恶意行为的认识。

策特勒说:“例如,我们在极端暴力行为、破坏规则、撒谎和企业界或政府部门中的欺诈行为中见到它。”

“在这里,关于一个人的D因子的知识可能是有用的工具,例如,用于评估该人重新犯罪或参与更多有害行为的可能性。”(编译/尹宏义)

【延伸阅读】自控力差还是生物钟作祟?心理学家解析为何我们不去睡觉


资料图片(图片来自美国《赫芬顿邮报》网站)

参考消息网7月20日报道 英国《焦点》网站7月10日刊登题为《心理学家试图弄清楚为什么我们不去睡觉(甚至在我们想睡的时候)??自控和你的生物钟在就寝拖延中都占有一席之地》的文章,作者为凯特?巴格利,文章摘编如下:

你知道那种感觉:夜色渐深,你本该20分钟前就睡着了,但“奈飞”(收费视频网站??本网注)在召唤,或者斯蒂芬?金的新小说等着你,或者早前没有处理的一封工作邮件需要处理。你本该去睡觉,但你就是没有睡。

对很多人来说,睡觉拖延是一个司空见惯的问题。几年前,心理学家们给这种行为起了一个名字??“就寝拖延”,但对其原因还缺乏共识。

提出这一术语的荷兰研究小组认为原因在于自我管理能力差;而另一个阵营的心理学家最近提出,生理时钟??我们在一天某个时间醒着和睡觉的生物性偏好??可能会更好地解释就寝拖延。

为了探究就寝拖延这一现象的普遍程度,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的健康心理学家弗洛尔?克勒泽和她的同事们对荷兰2400多人开展调查。他们发现,约有53%的受访者说,他们一周至少有两次就寝拖延。他们还发现,承认经常推迟就寝的人比其他人更可能称自己休息不好,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拖拖拉拉而且自控能力较差。

现在,荷兰的研究人员警告说,我们不应低估自我控制在晚睡中的重要性。他们在6月11日发表评论文章说:“将就寝拖延简化为一个主要涉及生物学的问题,这与其复杂性不符。”

随着就寝时间临近,生物学和自律同时扮演着重要角色。以下是每种因素可能导致就寝拖延症的缘由,以及这对戒除就寝拖延习惯意味着什么。

就寝拖延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你不上床睡觉没有特别的理由。所以因为孩子生病或者需要从机场接朋友而熬夜不算就寝拖延。

就寝拖延的情况是,你可以随时爬上床睡觉,那么,是什么阻止了你?克勒泽的同事们猜测,不愿意减少晚间放松活动无疑起到一定作用。此外,还有一个问题是,从沙发上起来到上床睡觉前,还有最后一些琐事要做。研究人员称,出去遛狗或洗涤餐具“可能有时是一个几乎无法逾越的障碍”。他们提出,晚上提前一点把这些琐事完成,可能是避免就寝拖延的一个办法。这可能意味着你下班到家就把隐形眼镜拿出来或晚饭后就刷牙。

研究小组还发现,白天不得不抵制更多诱惑的人晚上更可能就寝拖延,因为人们晚间的自我控制能力处于最低点。研究小组最近在《心理学前沿》杂志上撰文称,如果有办法追踪你有多少次遏制在工作中想看YouTube视频或午饭吃巧克力派的冲动,那么预测你什么时候最容易拖延就寝可能会更容易。

我们已经认识到一个人的睡眠和清醒周期是根深蒂固的。有些人天生晚上比别人更精神,而且有此苦恼的不仅仅是“夜猫子”;我们大多数人不得不在生物钟准备好之前就起床去工作。这样一来的结果可能是就寝拖延。

德国乌尔姆大学的心理学家雅纳?库内尔认为,就寝拖延的倾向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拖延。别的类型的拖延,在你的挣扎背后没有一个强大的生物力发挥作用。

为了弄清我们的生物钟是否在就寝拖延中发挥作用,他们请108人填写问卷,以确定其睡眠类型和自我控制的总体能力。然后在一个工作周,人们每天早上报告他们前一天晚上是否推迟就寝,晚上则填写另一份问卷,以衡量他们在那一刻有多少自控能力。

研究人员发现,随着这一周时间慢慢过去,“夜猫子”就寝拖延的可能性减少。这可能是因为,经过几天努力准时入睡,他们累坏了因而更容易倒头就睡。因此,库内尔说,这一结果更能说明某个人什么时候最可能拖延就寝,而不是从总体上说明哪种睡眠类型的人拖延就寝最多。

由于目前尚不清楚的原因,当人们报告说他们的克制力或注意力处于低潮时,他们晚上拖延就寝的可能性也会降低。这表明,人们不会因其自控能力大大降低而拖延就寝。

(2018-07-20 10:47:24)

【延伸阅读】美心理学家研究审讯方式 称友善关系更有效

参考消息网12月14日报道 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网站12月12日发表题为《是否存在科学有效的审讯方式?》的文章,文章作者美国艾奥瓦大学心理学家克里斯蒂安?迈斯纳说,美国参议院情报特别委员会公布的有关中央情报局关押和审讯项目的报告表明,中情局对恐怖嫌犯使用了所谓的“强化审讯手段”。

报告得出结论认为,中情局的这一做法比美国民众和国会监管委员会所认为的要更加普遍和过分。不出所料的是,报告中的主要结论对强化审讯手段在获取可靠情报信息方面所声称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

作为一名十多年来一直在研究各种面谈和审讯手段有效性的心理学家,我认为这份参议院报告的发表很重要。报告可能会促使我们对强化审讯手段的道德、法律和科学基础进行批判性的评估。同样重要的是,报告会让我们思考今后该如何设计审讯方法。

报告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反思导致了中情局使用强化审讯手段的事件,也引发了有关强化审讯手段有效性的争论。

支持者声称,这些手段对于迫使不愿配合的审讯对象吐露重要信息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批判性分析未能证明使用这些手段的合理性。

在我看来,强化审讯手段从道德角度来说是站不住脚的。使用这些手段既违反国内法律,也违反国际法。此外,拿不出对这些手段的科学评估以证明其有效性。

事实上,对美国目前做法的现有研究表明,如果对无辜的对象采用控告式手段,主要特点为指控、对质和心理控制,会导致假口供。

2009年,奥巴马政府成立了高价值在押人员审讯小组,这是一个跨部门的联合组织,由联邦调查局、中情局和国防部情报局的人员组成。审讯小组的任务是对高级别恐怖嫌犯进行审讯。此外,审讯小组还肩负着评估现有审讯做法有效性并制定以科学为依据的新审讯手段的任务。

2010年以来,我率领一批来自美国、英国、瑞典、澳大利亚、东南亚、南非和中东的国际知名心理学家开展了同样的工作。过去4年来,我们研究出了情报审问和审讯的新方法。

我们的研究显示,与依靠提升焦虑程度、编造证据、使嫌犯对自己罪责的认识降至最低程度的指控手段相比,以建立友善关系为基础、试图理解嫌犯合作动机的审讯策略更加有效。这一结论从许多高水平审讯人员的经历中得到了证实。

中情局 资料图。法新社

更多“中情局”相关新闻,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参考消息”(ID:ckxxwx),外国媒体每日报道精选,随时随地想看就看,还有会员福利等着您哦。

(2014-12-14 14:12:23)

【延伸阅读】外媒:研究揭秘体育锻炼为何有益心理生理健康

参考消息网7月8日报道 人们都知道,体育锻炼对于心理和生理有着毋庸置疑的好处,两项最新研究解释了其中的一些原因。

据阿根廷21世纪趋势网站7月8日报道,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够重组大脑,从而缓解压力,使得焦虑干扰大脑运行的可能性大大大降低。

这项利用实验小鼠进行的研究结果公布在近期的《神经科学学报》上。研究指出,当小鼠进行规律运动时,大脑中负责给与紧张焦虑相关联的腹侧海马“去火降温”的神经元的活动会显著增加。与此同时,这些小鼠的神经元还会释放出更多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同样能够安抚兴奋性神经元。

实验给一组小鼠提供了活动转轮,另一组小鼠则没有。第一组小鼠平均每天会跑4公里以上。6周后,两组小鼠都被放置在会使它们紧张的冷水中一段时间用以观察。

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持续进行运动的小鼠和其他没有运动的小鼠的大脑在感受到紧张时的表现截然不同。前者的反应在前文已经分析过,后者则在冷水的刺激下造成立早基因的增加,这是一种在受到一系列外界刺激后迅速并且短暂激活的基因。而第一组小鼠没有出现立早基因则说明其脑细胞没有进入应激状态,而呈现出一种控制反应。

研究报告认为,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项研究表明大脑可以特别灵活,且能够将其自身的运转方式与周边环境模式相适应。

研究指出,目前科学界对于体育锻炼对腹侧海马的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而对于调控压力的重点区域的了解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人类因焦虑产生的紊乱。

第二项研究是瑞典隆德大学科学家针对体育锻炼展开的。研究表明,即便是很少量的运动都会改变DNA的表达。

这项研究首次描述了当我们进行体育活动时脂肪细胞在表观遗传水平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研究的作者之一夏洛特?林(音)指出:“当我们运动时,影响体内脂肪堆积的基因的表观遗传形式发生了变化。”

报道指出,人体细胞包含DNA和基因。我们的基因是遗传的,无法被改变。但与“甲基”有关的基因控制着遗传表达。这些甲基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运动、饮食和生活方式,这一过程被称为“DNA甲基化”,它属于表观遗传的一种,是最近几年开始被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并且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针对23名35岁的肥胖男性脂肪细胞中的甲基变化进行了观察,这些研究对象此前没有参加过任何体育锻炼,而在参与研究中他们必须有规律地进行有氧运动。研究时长为6个月。

研究利用一项能够分析基因组48万个位点的技术发现,表观遗传的改变出现在7000个基因上。随后,研究人员继续重点观察了与二型糖尿病和肥胖相关的DNA甲基化情况,并发现了基因出现改变的情况,这说明DNA甲基化可以作为改变疾病风险的一种工具。

此外,研究者们在实验室中通过抑制特定基因的激活和降低它们的表达,利用体外实验验证了这一发现。结果显示,特定基因表达水平的下降能够使脂肪细胞中的脂肪积累发生改变。(编译/韩超)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参考消息》官方网站首页。网址:www.cankaoxiaoxi.com >>

(2013-07-08 16:56:16)

【延伸阅读】西媒解析“嫉妒”心理:人人都爱“幸灾乐祸”

参考消息网1月7日报道 西班牙《趣味》月刊刊登《你是善妒之人吗?》一文,作者为路易斯?穆伊尼奥,以下为文章全文:

金字塔体系和竞争机制使得职场在如今成为涌动着惊涛骇浪的环境之一,充斥着同事间的嫉妒。一名员工很可能处在以下三种环境中的一种:自己年收入为4万欧元,而其他人为6万;所有人年收入一样,都是3.5万;自己年收入为3万,有同事年收入只有两万。哪种情况会让人心情最好?

也许真诚回答这一问题时,很多人会选择第三种情况。从理性自私的角度来看,第一种情况是最有利的;从融合团结和自身福利的角度看,第二种情况最合适;但因嫉妒的觉醒而导致很多人选择了第三种情况。

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已经做过无数类似实验,人们做出的往往都是避免自己嫉妒他人,同时使自己令人艳羡的抉择。克鲁格曼表示,这样的选择源自一种竞争倾向。

与此同时我们还了解,我们的满足感不仅仅取决于我们实现某个目标的方式,还取决于周围的人获得比我们少的成绩。当身边的人拥有的比我们少时,我们的满足感就会更强,因为在进行比较后发现自己的成绩更重要时情绪会更激烈。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经说过,比较催生嫉妒,没有比较,就没有嫉妒。

人类的“表亲”猴子也能感受到的警报和刺激

嫉妒是一种像警报一样的情绪,能够使我们找到自己的劣势所在,并刺激我们加以弥补。这种心理机制在很多情况下是我们至关重要的原动力。因此,自然选择偏爱这种情绪。美国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灵长类动物学家弗兰斯?德瓦尔通过研究证明,我们人类的“表亲”猴子也会嫉妒,一旦同类得到的奖励更多,它们就不那么重视自己得到的奖励了。

在当今世界,人类拥有了一种在特定情况下产生嫉妒情绪的“生理硬盘”。日本科学家已经在最近的研究中发现了其中的生理基础。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科学家们观测到了人们在发现其他人获得更多成就并使其在某个领域内变得出类拔萃后大脑中的前扣带皮层是如何变得活跃的。

尽管这种对周围人嫉贤妒能的情绪名声不太好,但也不应忘了这种情绪催生了很多人类的创新。例如我们都不陌生的大艺术家之间的竞争:达芬奇vs米开朗基罗、莫扎特vs萨列里、塞万提斯vs洛佩德维加……有极少数的,如兰波和韦莱纳之间的纷争以枪声结束,但所有这些彼此间的嫉妒或许都曾是创造力的鞭策。

嫉妒是一种以激发我们的动力为目标的情绪这一点是可证的,因为我们只嫉妒那些我们想要实现却又不确定有办法实现的目标。如果我们的目标清单上某项目标是我们确定无法做到的,那么别人实现它对我们来说也就无所谓了。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日前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对嫉妒身边人的现象与年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数据很明确:年轻人比老年人嫉妒心更强,因为他们对自己生活没那么大的把握。

年轻时的嫉妒,成熟后的掌控,年老后的得与舍

在我们人生旅途的开端,我们会觉得自己行动的权力很有限,因此更易产生嫉妒。随着慢慢长大,我们会越来越觉得能够控制自己人生的缰绳。从某个年龄开始,如果我们想要实现某个目标,多半会尽力争取,如果最终没有实现,很可能是因为我们放弃了为之努力。这时我们已经不那么容易有挫败感,这也削弱了我们的嫉妒情绪。但就像很多实验表明的那样,这时的我们野心也不再那么大了。别忘了,嫉妒心是一种能让我们实现最好的自己甚至超越自我的情绪,如果没有了嫉妒心,我们可能会感觉好一些,但竞争力也会降低。

以上这些研究似乎都在向我们表明这种情绪的自适应性,然而,嫉妒并不总会对人自身起到激发作用,有时它只是像一枚射向别人但最终伤到自己的毒镖。这一情绪机制的问题在于,常常很难区分良性竞争与“幸灾乐祸”之间的区别。

我们生活在一个个人主义趋势日益严重的社会,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中,竞争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与我们合不来的人或属于对立集体的人的失败使我们感到痛快是再常见不过的现象,球迷都明白,对立俱乐部的失败比自己支持的俱乐部获胜更令人愉快。

幸灾乐祸

南卡罗莱纳大学心理学家理查德?史密斯在《痛苦的喜悦》一书中对“幸灾乐祸”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这是一种我们都有却都急于否认的心态。从纳粹针对犹太人的迫害,到电视真人秀中出现的很多当众羞辱的场景,海量案例可以证明我们嫉妒的对象遭遇不好的结局给我们带来的快感。

全世界最受嫉妒的公众人物之一玛丽莲?梦露曾经说过:“成功使很多人憎恨你。我多么希望不是这样,如果能在体会不到周围人的嫉妒的环境中心无旁骛地享受成功那该多好。”尽管我们否认自己会因为看到出色人物走背字而暗自高兴,数据却出卖了我们:各领域最成功的新闻往往是那些包含“从高处跌下”的不幸因素的。当一个电影导演或体育明星遭遇挫败时,总有很多人喜不自禁。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令人感到很诡异。

事实上,很多专家都预测将快乐建立在别人的挫折痛苦之上这种心态将在全世界范围内日益显著,其中的原因就是所谓的“嫉妒网”。互联网使得此前被认为不体面、不正派的一些自我推销态度如今已经变得不那么被鄙视,甚至成为一种社会策略。将最具吸引力、状态最好的自画像上传到社交网络上对每个个体来说非常适用。

将挫折化为积极的动力或无用的悲伤

我们必须学会区分健康的嫉妒和有害的嫉妒。这是荷兰蒂尔堡大学心理学家尼尔斯?范德文领导的一项研究的目的所在。他的团队在多个国家展开了试验,要求志愿者回忆让他们感到嫉妒的经历。

在所有的描述中存在一些共同特性:自卑感、挫败感和五味杂陈。但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例如希望对方失败。由此就可以定义出两种不同的情绪。

前者是健康的嫉妒,之所以包含挫败感是因为有人达到了我们难以企及的目标,但与之相伴的还有对胜者的尊敬和自己努力超越他人的动机。不过,另一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可以定义为有害嫉妒的情绪,会使我们变得麻痹和失去防备,并产生糟糕的结果:希望别人倒霉,自己却没有能力超越自己。(编译/韩超)

(2017-01-07 00:12:01)

【延伸阅读】专家探究喵星人心理世界:高冷只是表面 喜欢人类程度超想象

参考消息网4月1日报道 西媒称,没有两只一样的猫,但它们普遍独立、任性,有时带有一些残忍。与温顺的狗不同,猫总是带有野性,使人们对它又爱又恨,而它们中很多看上去似乎也不太喜欢自己的主人。

据西班牙《阿贝赛报》3月30日报道,不过,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和蒙茅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对猫的行为进行研究后发现,猫不喜欢主人的说法是不对的。研究人员在日前发表于《行为过程》杂志的这篇科学论文中指出,此前很多有关猫行为的研究并未能捕捉到它们某些行为的动因,也就是说,此前的科学家们并未能掌握足够的有关驱动这些小动物的因素,因此得出了猫不善交际的结论。事实上,猫咪们喜爱人类的程度超出人们的想象。

“仍存在一种观点认为猫不是很易接近和驯化。这当然是有可能的,因为从很大程度上说,目前人们仍缺乏对它们所喜欢的刺激的了解。”研究指出。

一直以来,猫都背负着不易亲近、疏离和只有在想吃东西时才会接近主人的名声。不过,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猫拥有复杂的社会认知技能和强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能进一步走近“喵星人”的内心世界,研究人员将几十只猫咪分成两组进行观察研究,其中有一些来自流浪猫庇护所,还有一些是家养宠物猫。他们先将这些猫隔离两个半小时,然后在它们面前呈现出四种不同的刺激:吸引它们的气味、玩具、食物和与人类互动。

猫咪们在恢复自由后的第一时间最喜欢哪种刺激?研究人员观察到,这与它们的“出身”有一定关系,但总的来说它们都更愿意接受来自人类的亲昵互动。结果显示,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刺激,半数以上的猫咪选择了与人类互动,其次是食物。

研究人员据此认为,尽管外表“高冷”,但猫咪事实上是很喜欢和人类待在一起的。

研究称,将继续对猫的心理进行研究,减少我们与它们相处间的“误会”。(编译/韩超)


 

 往期回顾
 
 联系方式
 
预约电话:
010-62205655
咨询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北京师范大学校内
乘车路线:
地铁:乘坐地铁2号线在积水潭下车换乘810路、826路、47路、626路 、38路到铁狮子坟(北师大东门)下车即是。
公交:乘坐16路、22路、38路、47路、104路、304路、331路、618路、626路、635路、645路、810路、826路、919路、939路、949路到铁狮子坟(北师大东门)下车即是。
 银行账号
 
公司账户

开户名:北京心灵在线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开户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北七家支行
账 号:0612000103000018047


个人账户
户 名:张照坤
卡 号:
中行: 6013 8201 0000 8785 118
建行: 6217 0000 1002 4027 180
工行: 6212 2502 0000 6483 380
农行: 6228 4800 1067 6690 315
邮政: 6221 8810 0006 4202 088

| | | | | |
 

网络商标:心灵在线.商标 京ICP备10023055号-3

版权所有: 北京心灵在线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1999-2099
TEL: 010-62205655 专家热线: 13681586989 E-mail :zzk118@126.com
北京心理咨询地址: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师大校内)   邮编:100875  QQ:982881848
本站关键词: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 心理培训 心理医生 心理专家 北师大心理咨询 青少年心理咨询 婚姻家庭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