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找回密码   
 
资 讯
 
服 务
 
 
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培训
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培训
   心理在线--您的心灵家园 、成长乐园! 心理咨询预约客服电话:010-62205655、84722258、86868848  
   首页 >> 资讯>> 心理大观 >>热点关注

 

“空巢青年”的心理困境及对策
2018-04-23 22:39:34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相对于“空巢老人”,“空巢青年”通常是指年龄介于20?35岁、选择独自在都市生活或工作、与父母存有空间隔离感并且单身的年轻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习惯的变迁,国内外单身独居的青年“空巢”现象越发普遍,我国大城市“空巢青年”群体的规模也迅速膨胀。2016年9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0人进行调查的数据显示,64.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的“空巢青年”很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空巢青年”群体的规模状况,“空巢”日渐成为青年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和居住安排。

  “空巢青年”的基本特征

  何绍辉认为,要想了解和走近“空巢青年”,必须首先对其本质属性及基本特征等基础性问题有所了解和分析。一般而言,“空巢青年”是指年龄在20?35岁之间,受教育程度较高,远离亲人在大城市工作,独自居住的青年人。他们大致有如下几个特征。

  1.受教育程度较高。“空巢青年”大部分都拥有本科以上学历,有的还是硕士、博士或有海外留学经历,大多掌握至少一门专业技术,他们为了不辜负自己的所学、所好,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来大城市打拼。

  2.独立自主观念较强。“80后”“90后”的年轻人是“空巢青年”的主力军,他们于改革开放之后出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到整个家庭的重视,且接受过高等教育,大多成长为有主见、有想法、有追求的新一代,对社会各种现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可以说,这一群体的独立自主意识是非常强烈的。

  3.居住条件差。“空巢青年”大多居住在大城市,以租房为主要的居住方式,搬家是常态,并且不少住处离单位较远,上班通勤时间较长。

  4.缺乏感情寄托。“空巢青年”虽居住在人潮涌动的大城市,但忙碌的工作和逼仄的居住环境使得他们的社交圈子很窄,社会交往大都以虚拟社交为主,娱乐生活更是贫乏。

  5.自尊自信意识较强。愿意到大城市单打独斗的青年人,很多是为了获取社会和家人的认可,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们远离自己的亲人和生活圈,来到陌生的大城市,支撑他们的核心力量很大可能是自尊自信的观念和意识。如果没有自尊自信意识的支撑,“空巢青年”很难大规模形成。

  “空巢青年”由于长期独居缺乏情感寄托,虽然可能因此更为独立,但同时孤独感也更强。这类青年面临着怎样的心理困境,“空巢青年”是否如部分媒体所说的“空巢又空心”呢?

 “空巢青年”面对的心理困境

  王俊秀提出社会心态系统测量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借鉴了心理学认知、情感、意志的分类方式,采用综合的研究策略,运用社会表征理论和指数研究方法,通过不同层级的代表性社会心态边缘元素来反映社会心态的核心要素,包括社会需要、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社会行动五个指标。胡玉宁等人根据这一指标体系,从社会需要、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和社会行动这五个方面,把握青年群体“空巢”心态与现实社会、网络空间行为之间的复杂关联。豆小红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空巢青年”群体面对的社会心理问题症状。

  1.城乡二元体制机制惯性,使“空巢青年”容易遭遇社会显性隐性排斥歧视。城乡二元体制机制的惯性、区域本土制度的封闭性和排他性限制了流动青年的劳动权益、职业发展和地位提升,导致他们全面、深度融入城市不畅。社会显性隐性单身排斥与歧视仍然常见,这让单身独居青年容易产生某些负面情感。社区本地居民也不太愿意和单身独居青年交往,觉得他们“不靠谱”,且流动性大,难以建立和维持稳定持久的人际关系。这些显现隐性社会歧视和心理认知偏差很容易导致“恨屋及乌”社会心态的“晕轮效应”和“泛化效应”。

  2.城市公共空间发展不足,空间挤压导致“空巢青年”群体心理失衡加剧。在人口集聚迅猛的大型城市,由于空间扩展的延后性和有限性,城市空间挤压、空间分割封闭、居住条件分化,以及公共空间的缺失或狭窄,导致群体交往隔离、心理排斥的加剧。瞬息万变的城市社会,局促狭小的居住空间,群体性的拒斥与封闭,使“空巢青年”容易产生无力感,且城市社会发展越快,反差感、无力感、无助感和孤独感等就越强烈,在这种情绪的浸染下,流动青年难以辨析发展方向、进行理性定位,极易滑入失衡、失落和沮丧的泥沼中不能自拔。

  3.生活现状与心理感受同预期差距较大,“空巢青年”集体性焦虑和剥夺感交织。“空巢青年”很多是独生子女,其出生伊始生活条件比较优越,但父母、家庭通常对其期望值过高,他们自小就面临着激烈的入园、升学、考试和就业竞争,其思想、心理、精神压力较大。但能够从其中脱颖而出、出类拔萃的青年只是少数,特别是职业社会地位较低的青年,其发展需求未能得到满足,生活现状与心理感受同自我社会预期反差很大。当“空巢青年”感到现实社会很残酷,生活品质很难得到大的改善和自我社会地位难以顺畅提升,与个体的心理、社会预期差距过于悬殊,就很容易产生个体焦虑和相对剥夺感,个体不断经历挫折情境,负向情绪得以强化和持续累积,借助同质群体(现实和虚拟社群)的交流交往,使负向情绪传染、弱者心态泛化和群体意识强化,极易引发共鸣,催生集体性焦虑、群体相对剥夺感等。

“空巢青年”面对心理困境的对策

  从个人角度而言,要纠正认知偏差,提升逆商和适应力。“空巢青年”首先要消除心理认同偏误,形成正确的认知。客观、理性地看待“空巢”现象,认识到“空巢青年”的生存状态是社会转型时期大多数流动青年都要面对的共同问题和现象,是一种生存境况的自然过渡以及一种个体情绪凝结为群体情感的意识表达。继而要增强社会适应力和抗逆力,发挥个体能动性与自觉性,积极融入社区和社会生活中去,尤其是当生活、工作和情感遭遇挫折时,应积极面对并有意识地去解决而不是紧闭心扉、苦闷忧郁。同时还要不断学习,提升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实现地位提升和自我价值,过上真正有尊严的生活。

  从社会角度而言,要优化居住的公共空间,减少社会歧视,扩大社会包容性。首先,政府应及时制定和完善住房租赁市场政策,鼓励与支持住房租赁业态发展,建立权威可信的住房租赁平台,积极探索“租售并举”等住房体系改革。企业可以遵循“小空间,大生活”的公寓设计理念,致力于设计有温度、方便小聚会的场景式社区公寓,为租住其中的“空巢青年”提供丰富多彩的租住文化和社区文化,为租客提供温馨、快乐的生活体验。其次,社会媒体应避免给“空巢青年”简单、粗暴地贴上“弱势青年”“自闭青年”等标签,减少刻板印象,缓解社会成员的“单身恐慌”或“独居迷恋”,消除社会显性隐性歧视乃至社会排斥和社会隔离。为“空巢青年”尤其是被动型和消极型的“空巢青年”营造一个理解、宽容的社会环境,增加他们晋升流动的机会,提升其现实交流、交往水平,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和抗逆力,让他们虽然“空巢”但不“空心”。

  虽然有研究表明,当前“空巢青年”的生存状态是正常的,总体并未呈现“空巢又空心”的状态,但快速的社会流动使得青年不得不经历生活个体化,这种由“空巢”衍生的个体化趋势可能会蔓延到整个社会,所以我们需要准确把握该群体的生存状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相应的对策建议。除了以上所述的对策之外,尚有其他一些诸如家庭、社会工作等方面的支持,还需进一步探究。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往期回顾
 
 联系方式
 
预约电话:
010-62205655
咨询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北京师范大学校内
乘车路线:
地铁:乘坐地铁2号线在积水潭下车换乘810路、826路、47路、626路 、38路到铁狮子坟(北师大东门)下车即是。
公交:乘坐16路、22路、38路、47路、104路、304路、331路、618路、626路、635路、645路、810路、826路、919路、939路、949路到铁狮子坟(北师大东门)下车即是。
 银行账号
 
公司账户

开户名:北京心灵在线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开户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北七家支行
账 号:0612000103000018047


个人账户
户 名:张照坤
卡 号:
中行: 6013 8201 0000 8785 118
建行: 6217 0000 1002 4027 180
工行: 6212 2502 0000 6483 380
农行: 6228 4800 1067 6690 315
邮政: 6221 8810 0006 4202 088

| | | | | |
 

网络商标:心灵在线.商标 京ICP备10023055号-3

版权所有: 北京心灵在线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1999-2099
TEL: 010-62205655 专家热线: 13681586989 E-mail :zzk118@126.com
北京心理咨询地址: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师大校内)   邮编:100875  QQ:982881848
本站关键词: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 心理培训 心理医生 心理专家 北师大心理咨询 青少年心理咨询 婚姻家庭心理咨询